中新社福建寧德10月5日電 題: “中國銀耳第一村”走出富民興業路
作者 吳允杰
秋季清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吉巷鄉坂中村內,青山綠水環抱,成片藍色太陽能光伏板在菇棚頂上整齊排列,棚下朵朵銀耳如花綻放,構成一幅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圖景。
藏身于翠屏湖畔的坂中村,曾是面臨發展困境的庫區移民村。如今,這里90%村民以銀耳種植為生,年產銀耳超2000萬袋、產值突破1億元(人民幣,下同),被譽為“中國銀耳第一村”。
“這批銀耳再過半個月就能采收上市了。”當地菇農彭仁勝介紹說,以前自建傳統菇棚,木架搭頂、茅草蓋簾,四周圍著黑塑料膜,又矮又悶還怕著火;現在鋼架結構的光伏菇棚又高又寬敞,通風好、光線足,還能容納更多菌棒。
圖為航拍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吉巷鄉坂中村光伏菇棚。(寧德市古田縣吉巷鄉政府供圖)“棚頂發電、棚下種菇,實現了菇農、村財和光伏企業的三方增收。”坂中村村委會主任高益清指著連片的光伏菇棚介紹說,該村積極探索菇棚“光伏+”模式,建設占地約16000平方米的光伏菇棚基地,打造光伏菇棚98間。截至2024年底,村民收入穩步提升,人均年收入達到3.5萬元。
漫步坂中村,青磚黛瓦的民居與光伏菇棚相映成趣,成為該村的“特殊風景”。曾經的“移民村”早已變樣:坂中村建設了60間標準化銀耳生產房和智慧銀耳觀光園,推動產品觀光、銷售與銀耳文化有機融合;對該村生產出的優質銀耳進行保底定向收購,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我們從企業拿來接種好的菌棒來培育,不僅銀耳品質更好,感染率也大大降低,年收入提高了近三成。”菇農高建平說。
產業振興,村莊“顏值”也逐漸提升。該村圍繞“增顏值、促發展”,開展湖岸周邊環境整治等活動,實施外立面改造、路面白改黑、桿線下地等工程,新建環湖長廊、湖濱茶室、美食廣場、露營沙灘、水秀等設施,不斷改善當地村民生活質量。
夕陽西下,菇棚里的燈光次第亮起,坂中村的菇農們開始檢查溫度、濕度,調整通風設備。“銀耳嬌貴,得精心照料,村里產的銀耳品質好,銷路不用愁。”彭仁勝說,菌棒上開出的不僅是“銀花”,更是菇農心頭實實在在的好日子。
望著連綿的光伏菇棚,高益清說,“未來將繼續深化‘光伏+銀耳’模式,把‘中國銀耳第一村’的品牌打得更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