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錫林郭勒9月30日電 題:錫林郭勒草原牧民的“少養精養”計劃
作者 奧藍 敖特根其木格
“3萬!這牛犢剛出欄,就被客戶搶著訂走了!”眼下正是草原牲畜出欄季,額爾敦蘇和指著牛圈里的牛犢,眉眼間滿是自豪。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巴彥寶拉格蘇木,這位牧民早不拼養殖數量,而是靠“少養精養”闖出了新路子。
這頭小牛犢是華西牛,是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品種。該品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聯合多家機構經歷43年攻關培育,2021年通過國家審定。
“國產良種”華西牛適應北方草原的氣候,比進口品種更耐粗飼。這也是額爾敦蘇和敢“換種”的底氣之一。如今,他家的牛棚里已經全是華西牛了,這也是他人生第二次“種群大換血”。
額爾敦蘇和2015年退伍返回家鄉,接管了家里的6500余畝草場和近300頭(只)牲畜。他發現,本地牛較良種肉牛養殖收益低且市場需求不高,于是開啟了第一次“種群換血”,養殖西門塔爾牛。
同年,他注冊成立家庭牧場,自學冷配技術和飼料配比,開始改良之路。同時,他還結合牛群長勢和市場需求反復調整飼養模式。2019年,他家的牛群被認定為盟級西門塔爾牛核心群,規模也擴至百頭。
效益穩增,但問題隨之而來。百頭牛的食量讓自家草場“喘不過氣”。經過深思熟慮和市場調研,額爾敦蘇和決定第二次養殖轉型。“養華西牛,少養精養,保護草場。換品種雖然風險大,但我還是想試試。”
2023年,額爾敦蘇和配種時全部使用華西牛凍精。他說,這種牛不但繼承了西門塔爾牛的特點,還具備更好的抗病性、出肉率高。
以前,額爾敦蘇和一家從早到晚耗在牛圈里,忙得腳不沾地。現在只有30頭牛,不僅飼草料省了大半,日常牧活他一個人就能輕松干完。
圖為牧民額爾敦蘇和家養的華西牛。劉志浩 攝“更關鍵的是草場。過去養100頭牛,草場根本不夠用,租草場、買草料,費用實在太高。如今不僅草場夠用,還能把富余的草賣出去,這又是一筆穩當的收入。”額爾敦蘇和話里透著實在。“這筆‘少養’的賬,我算得過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當地政策的引導和額爾敦蘇和這樣牧民的帶動下,改養華西牛實現少養精養的牧民正在變多。大家已有共識:這種轉變,既有效緩解了草原過牧壓力、助力植被恢復,也讓牧民在同等條件下穩步實現了收入提升。
“在發展肉牛產業上,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生態環境與提高農牧民收入并行的原則。”錫林浩特市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陶都告訴記者,推進品種改良是其中關鍵一環。“通過科學技術提升本地肉牛體型和品質,實現優質優價,進而提升單價。”
據了解,錫林浩特市還通過“見牧戶、見牛犢、見檔案”的精準服務方式,在良種引進、胚胎移植、核心群建設等方面精準落實政策性補貼,并同步提升舍飼圈養與飼草料供給能力,做強育肥、精深加工與銷售產業鏈,最終構建起“戶繁企育”體系。
目前全市已建成種牛場2座,擁有西門塔爾牛核心群14個,華西牛育種群5處。在此基礎上,當地肉牛產業鏈從核心群培育到屠宰加工環節持續調整升級,全力圍繞轉型需求構筑全鏈條支撐,助力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加速邁進。
“我們的原材料以當地牧戶的肉牛為主。除常規的分割肉外,我們企業還開發了冷鮮肉產品,銷往武漢、長沙、廣東、江蘇等地。”張喜軍是當地一畜產品加工企業負責人,他告訴記者,2024年企業肉牛產品銷售額8000多萬元,預計今年約1.5億元。“下一步,我們想繼續擴大收購和養殖規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