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齊苗
王紅衛(左)在為患者診治
“哪里不舒服?這兩天吃的啥?”8月20日一大早,山陽縣中村鎮溝口社區衛生室村醫王紅衛開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一邊為面前的老人把脈,一邊詢問病情。81歲的程澤治老人半夜出現發燒腹瀉,伴有輕度發熱和渾身疼痛。
“沒什么大毛病,就是腸胃不太好,受涼有點感冒。”王紅衛寬慰老人,開完藥還不忘囑咐他天熱不要硬撐著去地里干活,要多保重身體。
這樣的場景,王紅衛已經堅持了27年。在這間普通的衛生室里,他接待了無數患者,這里也成了鄉親們心中最溫暖的“健康港灣”。
王紅衛出身于村醫世家。他的父親曾是一名赤腳醫生,背著藥箱走遍了鄉間小路。從小耳濡目染,王紅衛心中早早埋下了“懸壺濟世”的種子。1995年,他考入陜西中醫學院,畢業后放棄了大城市的就業機會,毅然選擇回到家鄉。他說:“是這里的山水養育了我,這里的鄉親需要我。我要用學到的專業知識,成為大家信得過的好醫生。”
萬事開頭難。當時的衛生室還是土坯房,設備簡陋。面對艱苦的條件,王紅衛沒有退縮。他白天走村入戶,摸查村民健康狀況;晚上認真研讀專業書籍,還自費添置了針灸針、推拿床等設備。通過不懈努力,他先后考取了中醫執業醫師證和中醫主治醫師資格,成為一名“全科型”人才。
溝口社區常住人口較多,部分村組道路崎嶇偏遠。王紅衛穿著白大褂、背起藥箱,逐戶摸排登記,為全村1004名村民建立了動態健康檔案,并對205名有慢性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實行“一人一檔”健康管理,病情不穩定者每兩周隨訪一次。工作間隙,他還開設健康教育專欄,每年至少舉辦12場健康講座,向村民普及中醫藥養生知識,盡力提升大家的健康素養。
王紅衛說,從醫這么多年,最深的感觸是基層村民不僅需要解除病痛,更渴望心理上的安撫和慰藉。93歲的張毓安老人住在溝口社區一組,子女經常不在身邊。老人生病不愿出遠門,一有頭疼腦熱就給王醫生打電話。王醫生總是隨叫隨到,不僅幫他治病,還陪他聊天。老人心情舒暢,病也好得更快。
王紅衛的手機始終保持24小時開機,無論風霜雨雪,只要村民呼叫,他必定第一時間回應。2022年一個冬夜,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76歲的張大爺突發心絞痛,情況危急。王紅衛立刻背起藥箱,打著手電,冒雪趕往張大爺家。他迅速實施急救,待癥狀緩解后,又聯系救護車將其轉診至縣人民醫院。
針對山區村民因長期勞作易患的頸肩腰腿痛、風濕骨病等頑疾,衛生室特設了中醫理療室,將傳統針灸、推拿與現代康復理念相結合。王紅衛不斷結合臨床經驗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為許多老人緩解了慢性疼痛,贏得了大家的廣泛贊譽和信任。
“王醫生性格好、脾氣好,看病也看得好。”今年72歲的楊月珍感激地說,她常年患有高血壓、關節炎等慢性病,腿腳不便,即使她家離衛生室不遠也難以走動,多虧王醫生經常上門照看。
王紅衛平日不善言談,但和鄉親們在一起時,他卻總有說不完的話。他總是面帶笑容,耐心細致,送去點滴關懷,也給予更多希望。
二十七載光陰,從青春年華到知命之年,王紅衛的雙鬢已染上霜色,但診室墻上那面“妙手仁心”的錦旗依然鮮艷。近年來,他先后獲評“山陽縣優秀鄉村醫生”“基層醫療服務先進個人”,并于近日榮獲“陜西省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
秦嶺深處,山路蜿蜒。王紅衛守護群眾健康的腳步始終堅定,他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一名醫者的初心,默默扎根在這片土地,為無數患者送去了健康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