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代緒剛)日前,陜西水務發展集團商南縣供水有限公司與商洛通盛路橋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國家水權交易平臺,達成一筆1.4萬噸富余取水權交易。此舉既提升了水資源配置效率與生態產品價值,也是商南縣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一項重要突破。
今年以來,商南縣支持壯大綠色產業,挖掘生態價值,發展循環經濟,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商南縣堅持將茶旅融合作為首位產業,持續做強“一片葉、一條魚、一棵樹、一桌膳、一域游”特色產業。富水茶海等3個萬畝茶旅融合產業園的綜合配套更趨完善,全縣茶葉種植面積29萬畝,發展油茶1.8萬畝、食用菌1.1億袋、供港蔬菜3000畝。該縣完善了冷泉魚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10戶重點企業,目前已發展冷泉魚600萬尾。圍繞特色農業產業,研發“金絲茶宴”“冷泉魚宴”“珍饈鹿宴”等110道特色主題康養藥膳菜品。加快完善秦嶺茶鄉·歸旅帳篷酒店配套設施,建成旅游康養鄉村31個、農村景區7個、產業景點28個。
商南縣創新路徑模式,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聚焦茶葉、旅游、藥膳、氣候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建立“碳匯+綠色金融”“兩山銀行”等模式,作出永續化、可量化、金融化、市場化、多元化、系統化“六化協同”的改革部署,著力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問題。通過加強綠色金融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促進生態保護修復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林權、水權、林業碳匯等生態權益交易,拓展延伸價值鏈,實現生態更美、經濟更強、百姓更富。商南縣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全面推行綠色清潔生產;全面落實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三年行動,開展GDP與GEP雙考核,創新生態產品認定及VEP項目開發模式,探索開展能耗交易、林業碳匯、綠色金融等試點;加快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經營開發保護補償等制度機制,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努力形成更多“商南方案”。該縣積極申報EOD項目,推動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融合互促,切實以生態“高顏值”催生經濟高價值。依托生態價值轉化金融e站,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出臺《綠色信貸管理暫行辦法》《茶葉貸款管理辦法》等文件。上半年累計發放綠色貸款2.64億元,余額4.51億元,其中“茶葉貸”1.35億元。深入推進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實施4個鎮(街道)“雙儲林”項目建設,簽訂17.7萬畝碳匯開發權流轉協議。茶海公園、試馬紅廟核算VEP(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29.9億元。
商南縣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圍繞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兩大領域,著力推進釩、硅、鎂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中釩昌盛、中劍實業等18家礦產企業完成工藝技改。制定《商南經開區零碳園區工作方案》,赴長沙等地零碳園區實地考察,啟動零碳園區創建。強化與中科院地環所合作,鎂橄欖巖尾礦全量化綜合利用工業化試驗獲得成功,開展釩、鐵等尾礦全量資源化利用工業試驗,推動尾礦減量化、資源化、效益化,形成固廢尾礦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在農業生產方面,通過實施秸稈還田、畜禽糞肥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和深翻深耕等措施,不斷提升耕地地力,持續鞏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管控成果。加快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持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集成推廣側深施肥、種肥同播、綠色防控等技術模式,有效提高科學施肥用藥技術水平,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廢舊農膜回收處理。扎實做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快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補齊補強糞污處理中的短板弱項。指導養殖場戶完善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加工、利用等設施裝備,不斷提升設施裝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