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代緒剛 兀 琦)今年以來,商南縣聚焦農民增收核心目標,以業態創新、技能賦能、機制保障為抓手,推動農業增效與農民致富同頻共振,構建起多元立體的增收體系。
商南縣制定《支持發展庭院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施方案》,明確戶院連片成園、村園連院成帶、鄉帶連園成基地的矩陣式發展思路,通過“以獎代補”機制,鼓勵農戶將無人居住的空庭院、房前屋后的閑置地、道路兩側的零散地等資源轉變為“小種養、小加工、小農旅”等新型庭院經濟,采取訂單農業、土地入股、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推動“單打獨斗”散戶經營向“抱團取暖”聯合經營轉變,實現農戶參與勞務得薪金、提供場所得租金、代管代工得酬金、股份合作得利金。截至目前,盤活閑置庭院192個、零散土地65.81畝,建成農家樂297戶、手工作坊263家、打造庭院經濟示范村10個、示范戶400戶,累計帶動20個村3000戶群眾年均增收2300多元。
為加快培育“鄉村工匠”,商南縣做大“商南技工”省級勞務品牌,大力培育“商南茶農”“商南農機”等特色品牌,推行“訂單培訓+定向就業”模式,確保農民“務工有門、增收有路”;制定《“商南茶農”勞務品牌建設實施方案》《勞務品牌認定管理辦法》,精準對接50家協作企業用工需求,依托六大勞務實訓基地,圍繞茶葉種植、加工、茶藝等關鍵環節,開展“訂單式、定向式”技能培訓,配套落實梯次獎補政策,形成“需求—培訓—就業”閉環管理,實現“培育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群眾”的綜合效益。
商南縣完善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明確30%以上收益用于農戶分紅,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有效激發農民參與熱情,實現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助推“強村”與“富民”互促共贏。健全農業應急調度響應機制,落實“適墑應變、抗逆精播、以技補晚、以促為主”種植方式,及時印發麥播技術、品種布局、科學施肥、病蟲防控等技術指導要點,就近組織種植大戶與村民散戶結成互助小組,指導農戶采取排水散墑、搶收減損、農機“穿靴戴帽”等措施,對成熟度高、易倒伏地塊實施“雨歇即收、搶晴搶收”,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堅持“良種+良法”雙輪驅動,積極推廣植保無人機飛防、測土配方施肥等綠色高效技術,建立農技服務微信群、線上培訓平臺,實時推送病蟲害預警與防控方案,及時答疑解惑,推動糧食生產從“靠天吃飯”向“科技增效”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