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 帆 謝曉欣 劉功敏
村民在分揀西紅柿
初秋時節,在洛南縣,金色的玉米、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烤煙都成熟了,為大地披上了彩色的衣裳,讓這個季節充滿了豐收的濃烈氛圍。
玉米帶來甜蜜生活
在保安鎮廟底村,百畝甜玉米迎來豐收季,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新品種“萃甜618”,憑借皮薄無渣、脆嫩爆漿的獨特口感,剛一上市就成了“香餑餑”,短短時間便被搶購一空。
“這玉米嚼著像在嘴里化開,一點‘渣渣’都沒有,我得多買些帶回去給家人嘗嘗。”一位剛搶購到玉米的顧客,邊剝玉米邊笑著說,滿臉都是對這份美味的認可。
走進廟底村的甜玉米地里,眼前的景象格外喜人,高高壯壯的玉米秸稈挺立田間,每根秸稈上都掛著飽滿的玉米棒。隨手剝開一片翠綠的苞葉,一顆顆整齊排列的玉米粒像金色寶石,湊近還能聞到淡淡的清甜氣息。
“今年玉米長勢特別好,每個棒子都又大又飽滿,早在成熟前,就有不少老客戶提前來打聽上市時間了。”種植戶張永民笑著介紹,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他就到田里采摘,趁著早上涼快,能保證玉米最新鮮,上午9時多就能把剛摘的玉米配送到客戶手里,大家都搶著要。
廟底村的甜玉米能有如此好的品質和銷量,離不開背后的技術支撐與政策扶持。
早在2024年,廟底村就開始試種甜玉米,洛南縣糧食局主動為種植戶免費發放優質玉米種子,解決了“種什么”的難題;鎮農綜站的技術人員則扎根田間,從播種、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手把手指導農戶優化種植技術,尤其在水肥管理上精準把控,既保證了玉米的生長需求,又有效提升了玉米粒的糖分積累,甜玉米的口感和品質穩定性大幅提升。
2024年的試種成功,不僅讓廟底村的種植戶嘗到了甜頭,更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種植熱情。今年,保安鎮東灣村也加入甜玉米種植隊伍,開啟規模化種植模式。據統計,目前,保安鎮甜玉米種植戶戶均增收已超5000元,小小的甜玉米讓農戶們的生活更甜蜜。
如今,保安鎮的甜玉米憑借過硬的品質,在本地及周邊市場積累了良好口碑,訂單量持續增長。特色甜玉米產業的興起,不僅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激活了鄉村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西紅柿映紅致富路
柿紅錢袋鼓,人勤收獲豐。時下,古城鎮中聯村的寧農瓜果產業園內,大棚里的西紅柿迎來了采摘高峰期,沉甸甸的西紅柿掛滿枝頭,繪出了一幅初秋好“豐”景。
走進大棚,溫熱的氣息裹挾著西紅柿馥郁的果香迎面襲來,一株株西紅柿青翠欲滴,果實圓潤飽滿、綴滿枝頭,種植大戶胡平動作嫻熟地采摘西紅柿,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
“我現在承包了村上的20畝大棚,主要種西紅柿,也種些黃瓜、西葫蘆,都是自產自銷!”胡平一邊忙活,一邊笑呵呵地介紹,“一天得雇五六個工人來幫著管護,一年能種兩茬,效益還不錯。”他種的西紅柿品質好、品相佳,深受市場歡迎,如今已經穩定銷往西安市和河南、山西、湖北等地。
合作社負責人李江洪介紹:“我們合作社有5個人種植了西紅柿,今年種植的西紅柿果形大、口感好,經濟效益也比較好。一共種植了200畝,畝產量在2萬斤左右,按照每斤1.2元的價格批發,預計收入可達500萬元左右。從育苗、施肥、除草到采摘、分揀,我們都優先聘請周邊村民務工,為大家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帶動鄉親們一起增收。”
中聯村依托寧農瓜果產業園,大力發展橫溪小西瓜、西紅柿、辣椒等大棚蔬菜種植產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助推產業興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強村、群眾共富”的新路徑。如今的寧農瓜果產業園,已成為中聯村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亮麗風景,240個溫室大棚連綿成片,占地350余畝,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遠遠望去,棚膜如銀色波浪在田野間涌動,熠熠生輝。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靠特色。近年來,古城鎮始終把特色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和促進村民增收的有力抓手,進一步擴大放心蔬菜種植規模,在“設施農業”和“大棚經濟”上持續發力,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科學種植技術,不斷提升蔬菜的品質和產量,實現大棚瓜果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不斷突破鄉村產業發展“瓶頸”,走出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
烤煙成為“黃金葉”
進入“中伏”后,煙葉烘烤如火如荼地開始了。走進柏峪寺鎮廟坪村,集中連片的煙田、綠中泛黃待烤的煙葉隨處可見。每到上午和下午時分,煙農采煙、裝運、叉煙、裝爐,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每一道工序。
廟坪村群眾種植烤煙已有30余年歷史,烤煙是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近幾年,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此項富民產業,村集體經濟聯合社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協調農戶適宜種植烤煙田塊,大力鼓勵煙農承包,加大種植烤煙規模,持續增加收入水平,煙田面積逐年遞增,去年已達到1010畝,成為“千畝村”之一。
該村通過“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由“董興烤煙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煙農提供優質煙苗和煙葉烘烤設施服務,解決了技術和人力等實際問題。村上定期邀請廟柏煙站工作人員為煙農培訓種植各環節中的生產技術,以適應煙草行業的生產要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為了應對今年的干旱特殊年份對烤煙的威脅,確保煙株正常生長,廟坪村不等不靠,積極爭取水利部門投資水泵4臺、水管500米,設立抗旱取水點2處,協調煙草公司為煙農爭取增壓泵2臺、大容量儲水3個,投入送水車1輛,全方位為煙農提供抗旱方便。動員煙農動用一切水利設施和各種措施千方百計進行抗旱保苗,使煙苗茁壯成長。
“盡管今年是干旱年份,但村干部為我們想辦法,煙農齊心協力同旱災作斗爭,加上后期的降雨,烤煙雖有減產,但就總體來看每畝收入4000元左右還是有的。”正在烤房忙碌的煙農吳建鋒說。
為了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村上多方爭取資金,對煙田機耕路進行了硬化處理,極大方便了群眾的生產交通需求。同時,對3處煙葉烘烤爐群的烤房進行了翻修、設備更新和維修,并新建烤房5個,能最大限度滿足煙農烘烤需求。
此外,在穩定煙田的同時,村上積極實施了糧煙融合的種植政策,爭取煙草部門免費為煙農提供大豆種子和種植技術,按照煙糧一定的行距實行套種,村上爭取農業部門的種植補貼引導煙農積極套種,做到經濟增收和糧食安全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