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 非
△王塬村栽種多個葡萄品種,采摘期從8月一直持續到10月。圖為9月12日,村民在基地采摘成熟的葡萄。
△9月15日,丹鳳縣龍駒寨街道代莊村的冬棗碩果滿枝,群眾忙著采摘部分成熟冬棗。目前,該村發展冬棗21畝,預計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多萬元。
眼下正值瓜果飄香的時節,9月12日,走進丹鳳縣商鎮王塬村的葡萄大棚,一串串飽滿的葡萄掛滿枝頭,來自縣城的王女士正帶著孩子體驗采摘:“讓孩子走進田間,既能親近自然,又能感受勞動的快樂,這樣的體驗特別有意義。”
如今在丹鳳,像王塬村這樣的采摘園已有10多處,酸甜可口的水雜果不僅成了市民的“心頭好”,更成了當地群眾的“致富果”,串起了一條從田間到市場、從種植到文旅的鄉村振興產業鏈。
生態優勢奠定發展根基
丹鳳縣地處陜西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屬涼亞熱帶半濕潤與東部季風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區,年日照時間2056小時,平均氣溫13.8℃,無霜期217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條件,為蘋果、李梅、桃、葡萄、櫻桃等多類水雜果生長提供了天然優勢。加之縣內歷來有種植葡萄、李梅、櫻桃的傳統,為水雜果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丹鳳縣立足葡萄酒首位產業定位,按照“穩定規模、突出特色、提質增效、延長鏈條、富民增收”思路,持續調優水雜果品種布局、創建標準果園、提升果品質量,推動果業從“零散種植”向“集群發展”轉變。
丹鳳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奇介紹:“我們結合縣域氣候與傳統種植優勢,重點打造兩大核心果業產業帶,就是為了讓分散的種植戶‘抱成團’,形成產業合力,讓小雜果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穩定器’。”如今,棣花—商鎮—龍駒寨—鐵峪鋪—武關312國道沿線果業產業帶以及土門—竹林關銀花河沿線果業產業帶已初具規模,萬灣、黑溝河、王塬等村的采摘園、農業園區蓬勃興起,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技術賦能產業提質增效
“以前遇到病蟲害只能慌手慌腳,現在提前預判、科學防治,葡萄畝產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幾千元!”在王塬村,技術員李建文的成長,是丹鳳果農技術升級的縮影。曾經的他只是普通果農,如今通過外出培訓、專家指導,已熟練掌握扦插育苗、綠枝嫁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從“門外漢”蛻變為村里的技術骨干,還帶動周邊村民學習新技術,全村水果品質顯著提升。
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丹鳳縣始終將“科技興果”放在首位,一方面圍繞果園生產關鍵環節及市場信息,開展技術培訓100多場次,培養像李建文這樣的“土專家”120多人;另一方面聘請省市專家現場指導,及時解決種植戶在品種改良、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難題,讓果農從“會種”向“種好”轉變,為水雜果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堅實保障。
農旅融合激活增收潛力
在黑溝河村,村民葉家滿正頂著烈日在葡萄架下忙碌,他小心翼翼地查看“夏黑”葡萄的長勢,指尖的果實泛著瑪瑙般的光澤。“今年氣候好,加上管理得當,葡萄長勢比往年還好,再過陣子就能批量上市,肯定能賣個好價錢!”葉家滿話語里滿是期待。作為黑溝河村水雜果產業的受益者,葉家滿的生活也隨著產業發展愈發紅火,這正是丹鳳縣以果為媒、帶動群眾增收的生動縮影。
立足土壤濕潤、光照充足的優勢,黑溝河村確定“葡萄為主、櫻桃和仙桃為輔”的產業定位,通過引進優質種苗、建立育苗基地、開展嫁接改良,推動產業向“規模化、品牌化”轉型。同時,村里盤活撂荒地、升級產業大棚,創新采用“入股聯營、土地流轉、租賃經營、勞務承包、代管服務”的“五型聯結”模式,建成集“生產—儲存—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成功打響“黑溝河葡萄”品牌。
如今,黑溝河村已發展葡萄800畝、櫻桃600畝、仙桃400畝,帶動130戶群眾戶均年增收2.5萬元;更依托生態與區位優勢,拓展葡萄采摘、研學旅游等新業態,近年來累計吸引游客5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100多萬元,真正實現“種植+采摘+旅游”的農文旅深度融合,讓“果園”變“景區”、“果子”變“門票”。
全域推進鋪就甜蜜生活
從黑溝河村的“單點突破”,到全縣的“全域布局”,丹鳳縣始終以水雜果產業為抓手,深化“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在棣花、商鎮、鐵峪鋪等鎮規模化發展特色水雜果。同時,通過舉辦“丹鳳果甜請您嘗”農民豐收節、大櫻桃采摘節等活動,不斷提升丹鳳水雜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如今的丹鳳水雜果產業,已形成“品類豐富、規模可觀、錯季上市”的格局。截至目前,全縣水雜果總面積達2.4萬畝,掛果面積1.6萬畝,涵蓋葡萄、獼猴桃、櫻桃、冬棗、桃等多個品類,且熟期銜接有序,保障四季有果、持續收益。丹鳳的水雜果已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成為激活鄉村資源、帶動群眾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的“甜蜜動能”。
“我們將繼續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持續延長水雜果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水雜果串起更長、更穩固的致富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王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