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王江波 鞏琳璐
編者按 自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定點幫扶丹鳳縣以來,歷屆中國社科院黨組高度重視對丹鳳縣的定點幫扶工作,為丹鳳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指導和幫助,作出了重要貢獻。近期,省委書記趙一德、市委書記趙璟先后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中國社科院定點幫扶丹鳳縣工作成績。本報今日刊發長篇通訊《一場持續32年的幫扶接力》,敬請關注。
秦嶺巍峨,丹江浩蕩。丹鳳縣這座鐫刻著革命印記的小城,曾深陷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的困境。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丹鳳縣結下幫扶情緣。
32年里,從脫貧攻堅的艱難跋涉,到鄉村振興的穩步邁進,從真金白銀的資金注入,到高瞻遠矚的智力賦能,中國社科院以“扶上馬、送全程”的韌勁,在產業、教育、智力、消費等多方面精耕細作,讓這條跨越千里的幫扶路,在丹江兩岸結出累累碩果。
從“空殼村落”到“產業集群”
初秋的東樓村,300畝柿子園郁郁蔥蔥,風一吹,柿子葉沙沙作響。“這園子是2021年社科院幫咱建的,連灌溉的水管都是他們掏錢鋪的,光這一項就投了25萬元!”鵬達豐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索濤濤踩著田埂走進園子,伸手撥開一片柿子葉說道,“不光柿子園,社科院還幫我建了柿餅加工廠,去年加工的柿餅,一斤賣到了20元,要是沒有社科院的幫扶,咱這‘致富樹’根本種不起來。”
東樓村地處秦嶺深溝,過去無產業、無資金、無技術,是出了名的“三無村”。2020年,中國社科院幫扶團隊踩著泥濘走遍村子角角落落,看到村子發展困境后,隨即開始制定東樓村產業發展規劃。
“當時我想建個養牛場,可手里的錢建了牛舍就買不起牛犢。”丹鳳縣盛東凱潤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劉記回憶,沒過多久,中國社科院63萬元幫扶資金就到賬了,不僅幫合作社建起標準化牛舍,還請來專家幫扶指導。
“如今,合作社的肉牛存欄量從最初的20多頭增至150多頭,帶動5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掙錢!”李劉記指著牛欄里壯實的肉牛,聲音里滿是底氣。
“多虧了社科院的同志,既把牛的飼料配比算好,還幫咱打通了銷路,現在社科院食堂的訂單穩得很!”李劉記說著,伸出手摸了摸牛欄里的小牛,牛兒親昵地用腦袋蹭了蹭他的掌心。
一旁,64歲的索廟全正拉著一車料草走向投料槽。聽到李劉記說起中國社科院的幫扶,他停下腳步直了直腰,笑著搭話:“可不是嘛!真的感謝社科院的同志,我現在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元呢!是他們幫著咱把日子過成了‘蜜罐子’。”
在中國社科院的幫扶下,2024年東樓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零”增長到30萬元。
中國社科院的幫扶不限于東樓村,而是著眼于推進丹鳳全縣產業的發展。
在丹鳳縣工業集中區,陜西旭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一條飲用水生產線忙碌而有序地運轉。公司展廳內,包裝精美的核桃、大米、雜糧、果汁等產品整齊排列,工作人員忙著打包新一天的訂單。
“我們擁有全自動山泉水生產線,一小時能生產1萬瓶水,去年飲用水的銷售額就有700萬元!”企業負責人陳坤指著生產線,眼里閃著光。
該企業2018年建廠時,中國社科院不僅幫其申請了生產許可證,還陸續為企業提供了40萬元幫扶資金,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有了社科院的支持,我們的產品品質有了極大提升,銷售渠道得到了拓寬。現在,產品不僅暢銷本地市場,還遠銷全國各地。”陳坤說,“近期,我們就要給社科院送1000箱山泉水!”他說著,拿起一瓶水,標簽上“社科情懷 丹鳳朝陽”的字樣格外醒目。
從東樓村的養牛場到柿子園,再到丹鳳縣的各類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中國社科院幫扶丹鳳縣的產業從“單打獨斗”變成“集群發展”,真正實現了“產業興、百姓富”。
從“能有學上”到“上優質學”
“尊敬的夏森奶奶,我們是曾有幸獲得您慷慨資助的丹鳳學子們……”8月23日,在北京交通大學就讀的李鴻斌給夏森老人寫了一封信,字里行間滿是感激。
出生于1923年的夏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2021年被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2006年,83歲的夏森第一次來到丹鳳,在龍駒寨鎮西街小學,她看到孩子們坐在破舊的木桌前,手里握著斷墨的鉛筆,當即拿出2萬元,給學校買了新桌椅。2008年,她又捐資20萬元,幫龍駒寨鎮趙溝小學建起新教學樓,孩子們終于告別了“晴天漏風、雨天漏雨”的平房教室。2013年,夏森拿出她和丈夫汝信的多年積蓄,捐獻100萬元設立“夏森助學金”,專門資助丹鳳貧困家庭學生。
“我也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知道讀書對山里孩子有多重要!”夏森在視頻連線中對丹鳳學子說,“你們要好好讀書,將來為家鄉做事。”如今,“夏森助學金”每年仍捐贈14萬元,累計資助400余名丹鳳學子,僅2023、2024兩年,就有32名大學生、60名高三學生獲得資助。
“要是沒有夏森奶奶的錢,我可能早就輟學打工了。”受助學生張玉婷現在是丹鳳縣一名鄉村教師,當年考上大學時,家里湊不齊學費,是“夏森助學金”幫她解了燃眉之急,“現在我回到家鄉教書,就是想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在丹鳳縣,社科希望小學的變化同樣令人動容。1996年,中國社科院投入20萬元,為這所村辦小學建起三層磚木結構教學樓,徹底改變了“幾間破房、一群孩子”的辦學條件。現在走進校園,環形跑道、標準化籃球場、實驗室、舞蹈室、計算機教室一應俱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以前學校只有6間平房,一到下雨天,教室漏雨,操場泥濘。”校長魏福泰指著一張老照片說,“你看這張照片,孩子們在泥地上跳繩,現在有了塑膠操場,冬天還有暖氣,學校從村小變成了中心小學,還評上了陜西省‘模范希望學校’。”
幫扶的暖流也涌進了特教學校,“以前,學生就餐環境讓人揪心,老師辦公室墻上的沙子一掃就往下掉。”丹鳳縣特教學校校長周波回憶起2023年前的校園,語氣里滿是辛酸。
2023年,中國社科院在丹鳳掛職的副縣長到學校調研,看到孩子們的學習環境,當即拍板:“必須馬上修!”隨后,40萬元幫扶資金迅速到位,墻壁內外粉刷一新,舊門窗換成了隔音保溫的新材質,水泥地面鋪上了防滑木地板,連教師辦公室的打印機、電腦都是中國社科院捐贈的。
“現在孩子們就餐環境徹底改善了,投入35萬元改造的學生餐廳,9月1日開學就能用!”周波領著記者走進新餐廳,不銹鋼的餐臺、明亮的吊燈,干凈的食堂讓人格外舒心。
從特教學校到鄉村小學,中國社科院用32年的堅守,讓丹鳳的孩子們從“有學上”變成“上好學”。截至2024年,中國社科院累計為丹鳳教育投入超600萬元,資助品學兼優和家庭困難學生1000余人次,使山區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從“養在深閨”到“走向全國”
“您看,這是咱丹鳳的核桃油,還有獼猴桃汁,都是用本地食材做的,在社科院‘社科幫扶’小程序上一天能賣好幾千單!”丹鳳縣供銷電商公司總經理周龍向記者展示著貨架上的特色農產品時,語氣里滿是自豪。
丹鳳地處秦嶺腹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品質優良的核桃、獼猴桃等農特產品。2023年以前,受限于銷售渠道狹窄、品牌知名度低等問題,這些“山貨”往往“養在深閨人未識”。中國社科院了解情況后,投資25萬元搭建了電商銷售中心,還開發了微信小程序,專門設立“丹鳳專區”,為當地農特產品打開了通往廣闊市場的大門。
“去年10月到現在,小程序的銷售額就有200余萬元,比之前翻了好幾倍!”周龍點開后臺數據,屏幕上“北京朝陽區”“上海徐匯區”等收貨地址不斷滾動,“很多都是社科院干部職工買的,有些社科院職工還專門將產品寄給父母,說‘這是丹鳳的好東西’。”
消費幫扶的關鍵在于“精準對接”。中國社科院不僅將丹鳳的企業接入“社科幫扶平臺”,還幫助企業對接“多多買菜”“中國公益”等平臺。在百年鳳駒葡萄酒有限公司,中國社科院牽線公司與“中國公益”平臺合作。
“去年一年,僅線上平臺銷售額就有70余萬元。”丹鳳百年鳳駒葡萄酒有限公司負責人牛豐鏹高興地說,“咱的紅酒終于賣到全國了!”
除了對接線上平臺,中國社科院還組織一系列線下展銷活動。2024年4月8日,丹鳳縣農特產品展銷活動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部舉行。
核桃、香菇、木耳、蜂蜜……一大批質好價優、富有特色的農產品,吸引了干部職工的目光。在定點幫扶掛職干部和丹鳳本地工作人員的熱情介紹下,干部學者饒有興趣地品嘗、購買,現場農產品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為了讓丹鳳的農產品更有“辨識度”,中國社科院還邀請西安美院設計了區域公共品牌標識,將丹鳳的丹水鳳山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現在,帶著這個標識的核桃、柿餅、果汁等產品,不僅在電商平臺熱銷,還進入了西安、北京等地超市,成了‘搶手貨’。”周龍笑著說。
2023年以來,中國社科院干部職工特別是離退休干部購買丹鳳農產品的興致越來越高,購買農特產品價值超800萬元,讓幫扶實惠真正落到當地農戶;單位工會優先采購丹鳳產品,相關單位食堂與丹鳳縣簽訂農產品長期供貨合同;定點幫扶掛職干部積極聯系丹鳳縣相關企業,為中國社科院院內學術會議定制專用山泉水1萬箱,價值約30萬元;爭取國鐵集團支持推介丹鳳特產,宣傳覆蓋3億人次以上,折合廣告費3000余萬元。
通過消費幫扶,中國社科院累計幫助丹鳳縣銷售農產品超5000萬元,帶動200余戶農戶增收,真正實現了“農民種得好、企業賣得好、消費者吃得好”的產銷閉環。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作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社科院的核心優勢在于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如何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優勢,為丹鳳發展出謀劃策,是幫扶工作的關鍵課題。
2023年以來,中國社科院立足丹鳳發展需求,持續組織院內外專家學者深入一線“傳經送寶”,累計邀請百余位涵蓋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頂尖專家躬身入局,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這些專家學者聚焦當地產業和就業需求,為當地群眾量身定制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培訓,使其成為有本領、懂技術、肯實干的勞動者,切實提高群眾致富能力。”上一任掛職丹鳳縣委常委、副縣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干部尹振濤說。
“丹鳳不脫貧,本人不回京!”1997年,在赴任丹鳳縣掛職副縣長次年的述職報告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院扶貧辦副主任鐘代勝毅然寫下這兩句話,擲地有聲。從1996年到2013年,鐘代勝在丹鳳一“掛”就是17年,為當地百姓和干部出謀劃策,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
醫療,關乎民生福祉,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在丹鳳,醫療資源相對匱乏曾是制約當地發展、影響群眾生活質量的一大瓶頸。為破解這一難題,中國社科院積極作為,邀請北京知名專家到丹鳳義診。
“大媽,您這血壓有點高,平時要少吃鹽,我給您開個藥方,按療程吃,過段時間再來復查。”今年5月,首都醫療專家團隊在丹鳳縣醫院開展義診,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張教授,一邊給72歲的王大媽量血壓,一邊耐心叮囑。
這場義診,不僅給丹鳳帶來先進的醫療設備和藥品,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號”,還通過舉辦學術講座、開展臨床帶教、組織病例討論等方式,對全縣醫療系統人員進行培訓,為當地衛生健康事業注入前沿理念與先進技術。
“盡最大力量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優勢、人才優勢、智庫優勢轉化為丹鳳縣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優勢,持續推進當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邁上新臺階。”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高翔為幫扶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這一指引下,中國社科院各研究所精銳盡出、協同作戰。2023年,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以“新質生產力”為切口,為丹鳳干部群眾打開產業升級的思想天窗,并幫助企業制定發展規劃。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深耕文化賦能,憑借其國際視野和深厚學術底蘊,為當地文旅融合與文化傳播提供頂層設計,助力丹鳳挖掘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
“專家說咱的葡萄酒產業要走‘文旅融合’的路,幫咱設計了研學旅游線路,去年葡萄酒銷售額增加了30%。”牛豐鏹說。
32年來,中國社科院累計組織百余名專家到丹鳳調研,圍繞“三農”問題、旅游規劃、產業發展等提供政策咨詢,舉辦新質生產力、縣域經濟發展等專題講座8場,覆蓋干部群眾1200余人次。
從1993年到2025年,三十二載風雨兼程,中國社科院對丹鳳縣的幫扶從未停歇。從產業幫扶激活鄉村動能,到教育幫扶點亮求學夢想;從消費幫扶打通產銷閉環,到智力幫扶培育本土人才;中國社科院的幫扶,讓丹鳳縣實現了從“貧困落后”到“產業興旺、教育提質、村民富裕”的華麗蛻變。
如今,丹江兩岸,柿子園碩果累累,養牛場牛肥馬壯,校園里書聲瑯瑯,電商平臺訂單不斷。“社科院的幫扶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到丹鳳掛職的縣委常委、副縣長馮烽表示,“未來,我們將不負囑托,繼續奮斗,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