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聰 肖云
水利興,則農業穩、民安居、城市美。水利,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及民生事業的方方面面。三次黨代會以來,我市持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步伐,全市水利工作成效顯著,治水興水亮點紛呈。
水利投資創歷史最高。“十二五”至今,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54億元,較“十一五”期間的22億元翻了一倍多,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完成“四田”面積25.2萬畝,完成有效灌溉面積10.88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3.2萬畝,建成基本農田面積3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731平方公里。
安全飲水實現大跨越。全市總投資6.58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工程1353處,解決了106.79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2%;新增供水能力6100萬立方米,全市供水能力達到3.74億立方米;縣城日供水能力新增1.6萬噸,日供水能力達到6.58萬噸;建設堤防1100公里,其中達標堤防870公里;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項目36個;完成水產品產量14610噸,漁業產值43619萬元。
重大水利工程項目穩步實施。我市歷史上規劃投資最大的項目丹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于2013年5月正式開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3平方公里。全省重點水源工程洛南縣張坪水庫于2013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15370萬元,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效益顯著。“十二五”至今全市共完成南秦河、銀花河、干佑河等34條中小河流治理,綜合治理河道長度225公里,建設堤防162公里,保護了全市50個鎮125個村,18萬畝耕地33萬人的防洪安全。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十二五”至今,累計投資1.86億元,對全市43座病險水庫進行了維修加固,可保護人口72.8萬人,保護耕地34.1萬畝,可恢復新增防洪庫容4304萬m3,恢復新增興利庫容7578萬m3,恢復新增灌溉面積11.31萬畝,預計供水人口99.8萬人,年增加效益5000余萬元。
防汛抗旱體系基本形成。實施丹江干流防洪工程和縣城防洪工程建設,完成了商洛市區和6座縣城的防洪工程建設,建設標準化堤防173公里;完成了全市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建設任務,主要江河、水庫、城市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不斷完善,建成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商洛市防汛抗旱異地視頻會商系統、重點部位工情視頻監控系統。
農田水利建設有序推進。“十二五”至今,累計完成中、省財政專項投資5.83億元,完成“四田”面積25.2萬畝,建成基本農田面積36萬畝,新建恢復渠道563.65km,鋪設低壓輸水主管道1311.84km,新建恢復機井524眼,新增灌溉面積13.9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0.72萬畝。
水保生態治理碩果累累。啟動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項目,開展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和其他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731平方公里,共治理小流域79條。丹鳳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成為我省第一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并獲得“雙國字號”(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命名。
水利產業蓬勃發展。完成了鎮安縣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項目建設,基本完成山陽縣猛柱山、寬坪一級、鎮安縣三官廟、馬家場等4座水電站建設任務,開展小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建設,市二龍山電站等9座水電站通過增效擴容改造,電站裝機容量和機組效率明顯提高。全市發展漁業養殖場161戶,漁業養殖面積577公頃,年均水產品2541噸,年均產值超過7500萬元。
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得到有效落實。建立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列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出臺了《商洛市地下水管理辦法》。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2%,居民、企業節水用水意識進一步增強,水的重復利用率大大提升,年用水總量控制在4億立方米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