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天下第一隧”,進入美麗的柞水,眼前猶如一幅美不勝收的水墨畫卷,只見一座座高樓倚山而建、沿河而居,掩映在一片青山綠水中;干佑河穿城而過,波光粼粼,倒映在水中的藍天白云分外美麗……市民徐德武是柞水縣城變遷的受益者和見證人,他住在原客車站。“當時,門口一望,四野荒涼。現在看看,高樓林立,四季長青,生活環境好得很!”許德武感慨地說。
市三次黨代會以來,柞水縣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持續加大資金投入,著力建靚縣城、建特集鎮、建美鄉村,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秦嶺山地城鎮化新路子,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36.2%提高到2015年的52.5%。
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堅持規劃引領,縣城第三輪規劃修編全面完成,城鎮控制性規劃覆蓋率達到100%。同步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連續5年實施了“十大城建工程”,重點城建項目累計投入75億元,相繼建成了縣二級客運站、污水處理廠、下梁新城基礎設施等工程,實施了迎春片區及體育場周邊等棚改項目,完成了縣城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新老城區融為一體,城區建成面積擴大到8平方公里,縣城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拓展。持續加大重點特色集鎮建設投入,全面提升集鎮品位,鳳凰鎮、下梁鎮晉升為國家級重點鎮,營盤省級重點鎮面貌煥然一新,小嶺、杏坪、紅巖寺、曹坪等特色鎮建設加快,集鎮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基礎建設全面推進。舉全縣之力抓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西康鐵路二線建成通車,G211石鎮至石甕段“三改二”、省道315小嶺段大修、大西溝礦山公路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東紅路、色杏路、營豐路等一批重點交通項目建成投用,山柞高速、下老路等全面啟動建設,小嶺隧道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縣境內公路總里程達1592.9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68.47公里,每萬人擁有公路99公里。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快速推進,建成輸變電工程200余個,鎮村農網改造全面完成。馬耳峽等水庫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建成了縣城供水和農村安全飲水工程60處,解決4.2萬群眾飲水難題。新建廣播電視發射臺、通訊基站650個,新增光速上網1.2萬戶,通訊網絡全覆蓋,柞水縣成為全省首個全光纖覆蓋縣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全面貫徹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大力實施生態建養和農村清潔工程,累計植樹造林18.6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0.67%,較2010年提高4.17個百分點,林木綠化率達79.66%,較2010年提高3.36個百分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1平方公里,新修和改造基本農田1.01萬畝,新增灌溉面積1.2萬畝。建成了一批大型沼氣和戶用沼氣,免費發放太陽能和節能灶,節能理念深入人心。漢丹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城鎮“四亂”治理深入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出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大力實施污染防治,深入開展小嶺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堅決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四項減排任務超額完成,萬元GDP能耗由2010年的1.002噸(標準煤)下降到0.501噸,2015年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50天,綠色發展成為全縣上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