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治“改窮貌”。商州區以破解貧困村基礎設施瓶頸為重點,全面啟動卡內貧困村綜合整治工作,著力改善貧困村村容村貌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貧困戶住有所居。全區高起點編制完成特困村綜合發展規劃25個,啟動編制一般貧困村綜合發展規劃58個。整合項目資金5.5億元,全面實施卡內貧困村綜合整治44個、危舊房改造3295戶。卡內貧困村綜合整治工作獲得商洛市肯定,《商州區卡內貧困村綜合整治實施細則》在全市推廣。
加快搬遷“挪窮窩”。精心編制“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用足用活避災、生態、扶貧等政策,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工業園區、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鼓勵貧困戶轉移就業、發展產業,2016年共實施扶貧搬遷830戶3229人。
注重教育“拔窮根”。將思源學校定為全區貧困戶子女集中接收學校,在全區9個貧困村啟動建設幼兒園8所、小學1所。籌資560萬元為1195名貧困大學生發放助學金,為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2175萬元。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開展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260人,農民實用技術培訓2650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雙高雙普”創建順利通過國省驗收。
強化保障“摘窮帽”。出臺生態補償扶持《辦法》,將全區76.8萬畝林地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兌現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1080萬元。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372人就地轉成護林員,750人就地轉成保潔員。全面落實社會兜底政策,截至第三季度,共發放低保金3468萬元、五保供養金647萬元、殘疾人補貼775.33。發放醫療救助金840萬元、臨時救助金154萬元。
健全機制,從嚴推動脫貧攻堅
商州區夜村鎮何家塬村趁著蟒嶺綠道建設如火如荼的大潮,看準了即將到來的鄉村旅游潛在商機,搶抓美麗鄉村建設大好機遇,村上成立了蟒嶺花谷旅游開發公司,組織70多名貧困戶勞務務工,新發展6戶農家樂和10戶家庭旅館,收入相當可觀。而這些變化與區紀委“三線運作”傾力幫扶是分不開的。
據商州區監察局副局長、區紀委監察局駐何家塬村脫貧攻堅工作組組長張玉芳介紹,通過建立脫貧攻堅長期駐村工作機制,改變每周輪流派駐工作隊的方式,推行“3個駐村工作隊分片包抓、40名包扶干部結對幫扶、1個長期駐村工作組蹲點發展產業”相結合的“三條線”工作法,駐村工作隊每月進村工作一次,每次3天至5天;結對包扶干部與包扶戶經常保持聯系,
每月至少入戶1次;長期駐村工作組每月在村開展工作不少于20天,半年輪換一次。通過“上門認親”,因戶施策,幫助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
商州區委書記張盈安曾這樣評價區紀
委監察局在何家塬村的長期駐村扶貧工作:“區紀委駐村幫扶工作責任實、工作實、措施實,很值得區直其他部門認真學習借鑒。如果我們各部門都能像區紀委這樣去抓,相信脫貧攻堅任務定會如期完成!”
商州區在脫貧攻堅中建立健全了督促檢查、評估考核、排名通報、獎懲兌現“四個機制”,實行區級領導分片督查、包鎮領導逐村督查、職能部門聯合督查制度,對鎮辦黨委、政府,“五個一批”相關部門,村“兩委會”,124個駐村工作隊密集督查,先后督查25次,約談鎮辦黨委書記6人。出臺了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考核機制《意見》,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全區今年脫貧的41個貧困村和4.1萬貧困戶進行評估考核,目前省、市、區第三方評估考核驗收工作已全面結束。區上堅持季度督查排名、半年考核匯總,對前3名鎮辦和前10名貧困村、工作隊通報表彰,對后3名鎮辦和后10名貧困村、工作隊通報批評、公開曝光。全區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落實“三項機制”的重點領域,先后對10個優秀包扶單位和10個先進鎮辦予以重獎。為加強扶貧局領導班子力量,經區委常委會研究決定,給扶貧局增加兩名領導職數,并對6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干部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