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婷
2016年底,從國家農業部傳來好消息:農業部正式發文,命名103個縣和4個市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商洛市與山東省威海市、廣東省云浮市、四川省成都市齊名,被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這是我市創新的“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被省農業廳確定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廣后,獲得國家級別的榮譽,標志著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生態立市、發展特色產業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保障建設秦嶺生態示范市、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農產品消費安全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作為轉變農業服務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的重點工作來抓,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尤其是通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的創建,使我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達到了國家農業部韓長賦部長要求的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五化”要求,為有效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堅強保障。
打好基礎促創建
三九寒天,寒氣襲人。當記者走進商南縣富水鎮油房嶺村生態茶園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只見一排排新栽植的茶苗基地整齊劃一,錯落有序,全部用地膜覆蓋保溫,漫山遍野的溝溝壟壟成了白色的世界。這里1000多畝的標準化茶園,嚴格執行生產記錄臺賬,推進合理施肥、從源頭控肥控藥。這是我市無公害農產品建設基地的一個縮影。
從2002年開始,我市全面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認定了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無公害農產品,推行了農鼠藥經營“五項制度”,實行農殘速測、市場準入制度,在全省率先開展整縣產地環境評價、無公害農產品整縣環評,逐步在七縣區建設農殘速測室,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合格縣建設,推進整市農產品監管體系建設。2003年認定了第一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04年認證了第一個無公害農產品,推行了農鼠藥經營“五項制度”,2005年實行農殘速測,2006年實施市場準入,2007年在全省率先開展整縣產地環境評價,2008年全市七縣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無公害農產品整縣環評,2009年全市七縣區建設農殘速測室,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合格縣建設,通過省上驗收,2010年監管體系建設整市推進。2011年,我市創建的“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被省農業廳定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廣。
2014年,全市全面開展了鎮級監管站標準化建設,逐步完善市縣鄉監管、檢測、執法和技術服務的“三級四層”工作機制,并按照“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總要求,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建設。
2015年,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推進會,出臺一系列文件,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層層分解任務,增加人員、充實力量、專項支持,確保農產品監管、檢測、執法工作扎實開展。
市農業局副局長邵寶成說:“實施農產品質量戰略,是我市邁向現代農業強市的重要一步。我市多年來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總任務,以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為核心,堅持產管結合、全程溯源、共建共治,深入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大力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全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已經打牢了堅實基礎。”
標準生產保安全
綠色生產技術、主要蔬果質量安全標準……走進商州區于塬綠緣三心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各種質量標準、技術規程掛了滿滿一墻。旁邊的會議室里,農技專家針對社員們進行生產技術培訓。“我們制定了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環節全程統一的運行管理機制,成員必須嚴格按照種植技術規程進行生產管理,并建立完整真實的田間生產記錄檔案。”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只有按標準生產,質量安全才可控制、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