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性、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政策的紅利為行業發展不斷注入動能,然而養老機構在快速擴張中暴露的運營風險、服務短板與監管漏洞,嚴重制約了行業公信力。
當前,養老行業主要面臨以下困境:一是運營壓力大,機構存續較難。行業存在高投入、長周期與低回報矛盾,疊加資金短缺、運營不善等問題,容易造成機構關停,引發違約維權問題。二是評估效果差,安全風險較高。部分機構未落實入院健康評估制度,入住前后未建立動態監測體系,照護分級與實際需求錯位,存在權益受損隱患。三是服務質效低,養老糾紛頻發。基礎生活照料不達標問題突出,部分機構護理人員專業素養不足,應急處置滯后與精神關懷缺位成為主要爭議點。四是管理不規范,安全隱患較多。部分機構存在設施不達標、人員無資質、制度不健全等違規經營現象,超范圍經營及以醫代護等問題降低行業公信力。五是監管有漏洞,詐騙案件多發。多部門協同監管不足導致非法集資現象頻現,虛假宣傳“養老卡”等營銷手段引發群體性退費糾紛,損害老年人財產權益。
為破解行業困境,筆者認為,需統籌短期整改與長期制度建設,推動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的治理格局。
要強化政策支持,激發市場活力。政策設計需兼顧公平與效率,重點向普惠型養老機構傾斜。借鑒“公建民營”模式,由政府提供場地并減免租金,委托專業團隊運營,降低運營成本,保障服務質量。同時,推行“服務補貼券”制度,通過市場化競爭倒逼服務升級。
要完善標準體系,筑牢質量底線。行業規范化需以標準化建設為核心,要建立統一的養老服務等級評定制度,明確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核心指標,同時,進一步強化從業人員資質管理,推行“持證上崗﹢繼續教育”雙軌制,有效提升服務質量。
要提升公眾認知,構建共治格局。老年人防騙意識薄弱是養老詐騙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可通過短視頻、公眾號等科普方式,揭露“高額返利”“免費養老”等常見騙局。同時,建立統一機構信息查詢平臺,提供資質、投訴記錄、信用評級等信息,幫助老年人理性選擇。
要創新監管模式,織密防控網絡。多部門協同監管是堵住漏洞的關鍵。建議搭建民政、金融、市監等部門共享平臺,實現資質審核、投訴舉報等數據互通。對問題機構實施“黃牌警告”“黑名單公示”等分級懲戒。同時,可建立“養老機構資金存管制度”,從源頭上遏制資金挪用風險。
要延伸司法服務,保證公平公正。破解養老領域難題,需立足司法職能,加大違法犯罪懲處力度,推動行業規范與制度完善。同時,設立“養老糾紛綠色通道”,優先立案審理;推廣“巡回法庭進社區”模式,選取典型案例就地開庭,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
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既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市場主體的躬身實踐。唯有通過政策精準滴灌、行業自律革新、監管全面覆蓋與社會協同參與,方能構建起運行有序、保障有力的高質量養老服務體系。
(來源:人民法院報,作者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