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4月開始,每月30號,我們都會準時向羅某轉賬4000余元,這已經成為公司財務的固定安排。”近日,在江蘇省江陰市檢察院檢察官的電話回訪中,江陰某機械公司負責人王某表示,“官司了結,羅某也能安心治療了,人心穩了,廠子又活過來了。”
2025年4月,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兩級檢察機關上下聯動,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成功化解一起歷時6年的工傷保險待遇糾紛。
2017年,羅某在某鑄造公司打磨作業時異物濺入右眼,被診斷為“右眼球角膜炎”。2019年,某機械公司承包該鑄造公司車間后與羅某重新簽訂勞動合同,但未繳納社會保險。同年9月,羅某打磨工件時右眼再次受傷,經鑒定為工傷七級傷殘。勞動仲裁裁決該機械公司支付羅某工傷保險待遇共計29萬余元。
該機械公司不服,認為羅某眼部有舊傷,不能確定2019年的新傷與鑒定結果存在必然因果關系,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對羅某的工傷認定。
行政訴訟請求一審二審均被駁回后,該機械公司又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主張該公司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然而,該機械公司在民事訴訟一審、二審和再審的訴求均被駁回。2025年初,該機械公司以羅某的眼部傷殘系舊傷、本案涉嫌虛假工傷為由,向檢察機關申請監督。
受理案件后,無錫市、江陰市兩級檢察院聯合啟動監督程序,聚焦“新舊傷情關聯性”這一核心爭議展開調查。通過縱向比對行政、民事卷宗,橫向復核人社部門調查筆錄、庭審記錄等關鍵證據,檢察官發現羅某在歷次診療、工傷認定中均如實陳述舊傷情況。更關鍵的是,人社部門曾就因果關系存疑中止工傷認定,并委托醫療專家小組鑒定,最終明確2019年右眼受傷與工傷事故存在直接關聯。
經審查,檢察機關認為,工傷認定程序已充分考量新舊傷情關聯,機械公司的主張缺乏事實依據,原審裁判并無不當。按照規定,此時檢察機關可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并就此結案。
然而,結案不是終點,事了才算圓滿。考慮到雙方糾紛已持續6年,羅某右眼失明遲遲未獲賠償,企業也因此深陷官司泥潭,檢察機關決定,以和解方式破局。
檢察官經調查了解到,涉事企業是一家小微企業,因未給羅某繳納社會保險,需自行承擔賠償責任,加上長期官司纏身,企業負責人王某更是心灰意冷,打算注銷公司、不再經營。
檢察官一邊嚴肅地向王某釋法說理,告誡他惡意注銷公司逃避債務的法律后果,一邊耐心與之溝通協商方案。了解到企業有賠償意愿、但無力一次性賠付的情況后,檢察官電話聯系了羅某,在寬慰羅某的同時提出分期賠付的意見。因擔心分期賠付再生變故,羅某對此十分抵觸。檢察官耐心勸說羅某并表示,檢察機關全程跟進,并聯合執行法官共同監督,確保企業按協議履行。
為促成和解,檢察官多次在王某和羅某之間傾聽訴求、釋法說理、分析利弊,組織雙方面對面溝通。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羅某終于接受了分期賠付的方案,王某也向羅某真誠道歉,雙方達成賠付20萬元、分期履行的和解協議。
為確保協議順利履行,檢察官聯合執行法官,向雙方詳細說明不履行協議的法律后果,并建立了定期溝通機制,隨時跟進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賠償支付情況。王某也主動向檢察機關撤回了監督申請,民事爭議和行政訴訟爭議得以同步化解,這場歷時6年的糾紛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案件辦結后,檢察官并未停下履職的腳步,針對企業用工管理漏洞,開展以案釋法專項普法,圍繞勞動合同簽訂、工傷保險繳納、安全生產防護等重點,現場指導企業建立用工風險防控清單,建議完善“崗前體檢—過程防護—事故處置”全流程管理機制。
這起圍繞“新舊傷情”爭議的復雜案件,在檢察監督與和解機制的雙重推動下,實現了勞動者權益保障與企業合法權益的平衡,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了生動案例。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