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郭冀川)11月3日,工信微報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在《黨建》雜志2025年第11期署名文章《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李樂成介紹,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居全球第一梯隊。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900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5000家,國家級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400家,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走深向實。
對于下一階段的發展,李樂成提出“奮力譜寫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新篇章”,具體來看有六個方面,分別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深入實施“人工智能+制造”、著力培育人工智能優勢企業、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安全治理保障、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對于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李樂成表示,人工智能領域要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必須厚植“根技術”,夯實算力、算法、數據等基礎底座。強化算力供給,統籌用好現有支持渠道,加快突破高端芯片、高速互聯等技術,推動構建智能芯片軟硬協同發展生態。建設算力互聯互通平臺,強化算力協同調度。攻堅算法模型,加強語言、視覺、多模態等底層算法研究,突破類腦智能、世界模型等前沿技術。發展工業細分領域大模型,鼓勵大小模型協同創新。打造大模型公共服務平臺,提供高水平模型及配套工具服務。推動“模數共振”,引導人工智能模型與高質量數據集協同創新、深度融合,建立“數據共享、模型優化、應用孵化、安全保障”一體化機制。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制造”方面,李樂成提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人工智能應用的主戰場。完善政策體系,研究出臺“人工智能+制造”專項行動實施意見,部署重點行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任務,發布實施制造業企業人工智能應用指南。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化轉型,制定制造業重點行業智能化轉型指引,常態化開展賦能“深度行”活動,搭建線上線下供需對接平臺,加快行業標桿解決方案和經驗推廣應用。推動制造業全流程智能化升級,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嵌入生產制造核心環節,拓展智能輔助設計、虛擬仿真、故障預警等應用場景,全方位變革創新范式、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加速智能產品裝備迭代創新,推進AI手機、AI電腦等消費終端換代,加快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新一代智能終端研發與應用,推動大模型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數控機床等深度融合。加快智能體設計、開發、測試和部署,探索多智能體協同生態。
在著力培育人工智能優勢企業方面,李樂成強調,企業是經濟運行的基本細胞,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和賦能應用的主力軍。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加大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投入,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梯次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算力、數據、場景等支持力度,培育更多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壯大賦能應用服務商,鼓勵企業集聚工具、技術、平臺等資源,培育優質服務商,貫通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打造標準化的行業賦能解決方案,提供模型調優、數據治理、安全保障等服務。
在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方面,李樂成明確,加大資金支持,發揮國家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引導產業集聚,高質量建設人工智能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提升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能力。指導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匯聚優質企業,打造行業特色優勢明顯的創新應用高地。發揮國家高新區、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創新和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