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1月1日電 (記者 李雪峰)“未來二三十年,中國定將出現一大批養老產業創新人才,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正在此間舉行的2025首屆海峽養老產業博覽會上,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院長馬旗戟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馬旗戟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中新網記者 吳晟煒 攝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成功召開并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馬旗戟認為,未來,中國銀發經濟的整體規模將在 GDP中占據重要份額,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強大驅動力。同時,中國的企業、社區、城市等,都將因銀發經濟及其帶來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為方式的變化,呈現出新的樣式面貌,而這種新面貌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構建出中國友老社會的新圖景。
在他看來,這一進程中,必將涌現出一批養老產業創新人才?!熬拖?0多年前冒出來的那一批企業家、20多年前冒出來的那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同樣地,養老產業進程中,一定也會有相當大的一批創新、創業、創意、創造者出現?!瘪R旗戟說,這支生力軍是發展養老產業所帶來的附加值,也是養老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圖為海峽老博會展館內展示的手功能柔性鏡像康復機器人。中新網記者 張斌 攝“我們不能只看狹義的養老產業有多大市值,這樣的一批創新人才可能是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最寶貴財富?!彼f。
本屆老博會,“海峽”成為一個關鍵詞。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具有獨特的對臺區位優勢,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政策先行、經濟互補,多重因素使其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前沿平臺和示范區,也為深化兩岸合作提供了基礎。
在馬旗戟看來,臺灣比福建乃至大陸更早進入老齡社會,積累了更為豐富的經驗,可落地的產品、服務、模式等更為成熟,體系磨合得更加順暢;而大陸市場對于養老服務需求的豐富性、復雜性、不同層次性,放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被臺灣借鑒。
此外,他指出,過去20年,大陸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新科技方面發展迅速,這對養老產業轉型升級具有潛在的強勁動力,由此帶來的成果同樣可與臺灣共享。
10月31日至11月2日,首屆海峽養老產業博覽會在福州舉行。李南軒 攝作為賦能區域產業發展的創新載體,由《中國慈善家》雜志、《閩商》雜志和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聯合發起的“海峽銀發經濟創新實驗室”在活動期間啟動。馬旗戟表示,之所以用“實驗室”命名,意在“探尋”銀發經濟的創新發展路徑,蘊含著更多可能性。
“有別于技術、市場模式、銷售體系等方面的創新,我們是把整個福建社會作為一個大的創新基地,希望通過專業的媒體平臺和研究機構、產業等,不斷完善運營模式?!彼忉?,經過這一過程探索出的路徑是可檢驗、可借鑒的,從而可在很大程度上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更多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共同助力養老產業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