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婉霞
上海灣區高新區華東無人機基地的實驗室內,電動轉臺高速旋轉測試無人機的姿態角和舵機反饋信號,發動機測試臺的儀表盤上實時跳動著轉速與扭矩。“這些實驗室是在產品進入市場化前,專門用于驗證成果可行性和穩定性的。”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它們可以被看作是縮小的生產線,旨在幫助企業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產業界,這類功能平臺被稱作“中試平臺”。如今,瞄向低空經濟、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試平臺還被賦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功能與意義。日前,《證券日報》記者走訪華東無人機基地、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大智邦”)、上海化學工業區(以下簡稱“化工區”)、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等地,厘清中試平臺背后的產業邏輯。
打破怪圈:
為技術提供“實戰演練場”
在工業制造領域,“中試”并非新概念。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表示:“中試是量產前重要的工程化驗證環節,形成‘材料—設備—工藝’的閉環驗證,將顯著縮短試錯周期,推動產業化進程提速。”
不過,面向新興產業的中試平臺,概念已經不同。機床被譽為“工業母機”,其性能直接決定著制造業的精度與水平。近年來,一些國產機床在技術指標上屢有突破,但由于缺乏大規模產業化驗證,下游企業出于生產穩定性考慮,依然不敢用。這導致國產機床企業缺少市場反饋,難以通過實戰迭代技術。
“怎么打破這個怪圈?中試平臺或許是答案。”上海市產業技術創新促進會副會長俞彥表示,在戰略性和前沿技術領域,企業在從實驗室走向小批量生產的過程中,迫切需要一個能快速驗證、迭代和測試的公共平臺。中試平臺的價值,就是為技術提供“實戰演練”的舞臺。
交大智邦的實踐印證了這一觀點。作為聚焦工業母機領域的創新企業,該公司自2017年至2019年間針對汽車動力總成的產業化驗證,建起“汽車動力總成智能制造集成驗證線”,“跑”出1400多條具體問題,團隊逐一調試整改,最終產品成功進入下游汽車制造廠。
“產品到底好不好,一定要有可以實踐的舞臺,用事實說話、倒逼進步。”交大智邦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介紹,交大智邦近期又瞄準“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加工所需的國產高端數控機床工程化應用”,正在興建新的中試驗證平臺,向更高難度的領域發起挑戰。
類似的訴求在前沿產業領域廣泛存在。在集成電路領域,芯片設計完成后需通過中試驗證工藝兼容性;在人工智能領域,算法模型需在真實場景中測試落地效果;在新材料領域,實驗室合成的配方需通過中試優化量產工藝……
更關鍵的突破在于政策創新。面向新興產業的中試平臺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其既非純粹的科研活動,也非標準化生產,傳統產業的監管規則往往難以適配。例如,某新材料企業在研發過程中曾遇到難題:因實驗結果不理想,需要調整生產罐容量,但按原有規定,更換大型生產設備必須停產,重新提交環保和安全報告,審批流程下來,研發進度推遲了數月。
“某些適用于傳統產業的制度規范可能不適用于新技術的發展,在合規與創新之間,中試平臺或許可以起到‘試驗田’的作用。”上海市新材料行業協會秘書長何扣寶表示。
為此,上海將中試平臺納入全市科技與產業發展的系統布局,七部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實行“一事一議”,在規劃、環評、安評、土地、資金等方面協同解決難題,確保中試平臺從立項到投用全流程高效推進。
資金精準發力同樣重要。針對中試環節投入大、風險高的特點,上海探索建立中試項目資金支持機制,對中試線建設中儀器設備采購等相關投資,通過補貼方式給予支持,支持金額最高可達1億元。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中試平臺擺脫了傳統模式的束縛。
錨定特色:
構建差異化中試模式
在中試平臺建設中,如何避免重復建設,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上海的答案是:立足區域產業稟賦,讓中試與產業基礎深度耦合。
“中試平臺應依托產業基礎雄厚、設施配套完善的區域,強調立足區域產業基礎,整合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俞彥表示,核心是要把現成的公用工程、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應用場景與配套服務整合起來,將中試從“單點驗證”升級為“場景化驗證”。
化工區的實踐,正是這一思路的生動體現。驅車駛入化工區,銀白色的管道如工業血脈般在廠區間延伸,每隔幾十米布設的自動閥門與傳感器,可實時將數據回傳至智能化中控系統。在園區東北角,2.2平方公里的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拔地而起,其核心區域聚焦電子化學品、合成生物等新興產業,布局專業化中試設施,提供從小批量放大到性能驗證的全流程服務。2022年,創新中心入選上海市第三批特色產業園區,成為新材料領域中試轉化的標桿。
這一成果的背后,是化工區二十余年的產業積淀。作為始建于1996年的國家級化工產業基地,園區為滿足化工生產的嚴苛要求,創造性地踐行了“產品項目、公用輔助、物流傳輸、生態保護、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的開發理念。這些高投入建成的基礎設施和管理經驗,恰好能為尚未市場化的中試項目提供安全可控、環保達標、高效協同的“產業級試驗場”。
“其實早在2017年,園區領導層便前瞻性地意識到,除了傳統的化工生產制造,園區必須‘再往前走一步’,將發展重心從‘招商引資’向‘產業孵化’延伸。”上?;瘜W工業區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瞿賢回憶稱。
正是基于這一戰略,園區新辟了創新中心,將成熟的管理服務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如今,創新中心中試平臺的一期載體已建成4.4萬平方米,集成企業研發、中試廠房、公共檢測與配套公用工程等功能模塊,吸引了朗盛、英威達等國內外機構入駐,構建起“從小樣合成到小批量試制”的全流程中試閉環。
“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我們有效降低了中試項目的落地成本,提高了技術迭代效率。”瞿賢表示,這種“產業基礎+中試平臺”的模式,正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金山區的低空新型航空器中試平臺,則生動詮釋了資源整合的價值。低空新型航空器的中試高度依賴空域資源與適航檢測管理的協同,單個企業難以承擔建設跑道、測試設施和申請空域的成本。金山區圍繞華東無人機基地布局,自2018年被確立為民航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后,便與民航華東局等行業主管機構和相關單位開展適航審定技術、試驗空域與場景共建,形成“試飛—檢測—取證—場景應用”的一體化鏈條。
“我們正積極開展檢測實驗室CNAS資質申請,獲批后,該平臺可成為由民航局或地區管理局認證的獨立第三方適航檢驗檢測中心。”華東無人機基地總經理唐偉賓表示,這意味著該平臺檢測出具的報告可直接用于低空新型航空器適航取證,大大降低企業的適航取證周期。目前,該平臺已引入虛擬視景、數字仿真等測試功能,并通過組建外部實驗室聯盟擴大服務能力,成為低空經濟企業的“成長加速器”。
作為高等院校,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發揮自身科研優勢,所打造的能量廣場成為中試平臺的關鍵“前哨站”。這里,屋頂光伏、儲能集裝箱與充電樁構成微型光儲充一體化樣板點,鋰電、鈉電、液流電池等多條技術路線可在此并行測試。
“我們依托真實場景及仿真場景,對不同儲能技術進行全生命周期測試,不僅驗證技術可行性,更能測算經濟性。”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副教授李亦言說,目前,學院還在與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洽談,計劃將整個校園系統作為“虛擬電廠”接入電網調度資源池,在實戰中檢驗技術,為上海市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貢獻力量。
市場破題:
探索可持續運營路徑
建設中試平臺,最大的挑戰在于可持續運營。其建設標準不亞于產業園區——需要標準廠房、公用工程,更要配備昂貴的安全、環保、消防和實驗設施,每項投入都與“高成本”掛鉤;同時,其又具有科研屬性,創新失敗的風險較高。
“中試平臺是科研和產業之間的‘夾心層’,投入大、風險高,單靠房租難以覆蓋開支。”何扣寶的話,道出了行業面臨的難題。
化工區的對策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采取漸進式探索路徑,通過風險分級管控降低試錯成本。”瞿賢介紹,平臺建設初期優先布局風險等級較低的丙類廠房,在積累運營經驗后逐步拓展至甲類高風險廠房,以“小步快跑”模式實現穩健發展。經過數年實踐,化工區的功能定位已實現從“空間提供者”到“產業賦能者”的深度轉型。
“過去,我們與企業的關系是房東和租客,現在我們更像是‘月嫂’。”瞿賢表示,依托于中試平臺,園區構建起全鏈條服務體系:不僅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環保、工藝和人才支持,更深度參與企業發展全周期,通過產業鏈資源對接、戰略投資引入、應用場景拓展等增值服務,加速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落地。
服務模式的創新催生了多元化收益結構:除基礎租金外,平臺還將重點開發技術孵化、場景孵化、市場孵化等增值服務,并探索“孵化+投資”聯動機制。瞿賢透露,該公司探索通過前期資金支持或實驗資源投入獲取項目股權,待企業進入市場化融資階段后擇機退出,實現與企業共同成長的價值共享。這種“基礎收益+增值服務+股權回報”的商業模式,正在構建中試平臺可持續運營的良性循環。
交大智邦則通過聚焦“首臺套”驗證,走出了技術驅動的盈利路徑。該公司依托雄厚的技術積累,將中試平臺瞄準國產智能裝備“首臺套”的產業化驗證,并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軟硬一體化“交鑰匙”工程解決方案,該模式已為交大智邦贏得了不少智能制造高價值訂單。目前,交大智邦正在上海臨港建設約5.4萬平方米的中試平臺,專門用于航發領域高端數控機床的中試驗證。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聚焦自身科研優勢,依托所打造的智慧能源校園與能量廣場等平臺,通過建立校企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學院能量廣場、智慧能源數字化管控平臺、虛擬電廠平臺為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實證場所。”李亦言表示,相比于傳統純軟件仿真的科研模式,這些“真刀真槍”的實驗平臺吸引了大量的能源企業參觀合作。通過成立聯合研發中心、簽訂科研項目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學院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對于產業園區而言,中試平臺也是招商引資的“新利器”。“過去招商引資靠土地和稅收優惠,現在靠中試平臺和創新生態。”俞彥說,“技術需要中試平臺進行產業化前的‘壓力測試’;投資機構需要中試報告作為投資依據;對于政府來說,這也是招商引資、培育產業生態的關鍵支點。”
在華東無人機基地內,中試平臺已成為培育新興產業的“孵化器”。“一架無人機從研發到上市,需要經過試飛測試、商用檢測、適航咨詢等幾十項專業測試。未來,這些檢測在這里可以‘一條龍’全部完成。”唐偉賓表示,目前,平臺正與民航局下屬單位合作共建實驗室,共同探索編制新型航空器的檢測和適航審定技術標準。通過提供“中試+場景+標準化檢測”的組合服務,企業在這里完成中試后,可直接對接金山區的低空制造產業集群和應用市場,實現中試與量產的無縫銜接,讓平臺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可以看到,中試平臺正成為連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超級節點”,更將成為推動區域競爭力提升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