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許維娜)297城全面開展城市體檢、750多萬套住房實現保交樓、住建科技多領域從“跟跑”變“領跑”——1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集中披露“十四五”時期住建領域關鍵成果,并就城市更新、住房保障、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等民生熱點答記者問,交出一份亮眼的“住建答卷”。
城市更新加速推進 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面“體檢”
“十四五”期間,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城市更新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更新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來,我們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出政策、明底線,推試點、抓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介紹,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探索,“先體檢、后更新”“無體檢、不更新”已經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目前,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50多個縣級市已經全面開展了城市體檢工作。
在重點任務推進方面,秦海翔表示,一方面,要抓緊實施一批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更新項目,消除安全隱患,改善人居環境,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2387個,建設籌集安置住房230多萬套;啟動城市危舊房改造17.5萬套(間);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4000多萬戶、惠及1.1億居民。堅持抓好城市的“里子工程”,累計改造各類地下管網84萬公里,加快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運行保障能力和韌性。
另一方面,以更實舉措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大力推進好房子建設,抓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改造老舊街區6500多個、老舊廠區700多個,為市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空間、更新的消費場景、更多的創業空間。
秦海翔還表示,要堅持機制創新,建立可持續城市更新模式。一是完善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牽引的城市更新機制。對每一個項目都精打細算,做到自身資金能平衡、運營維護可持續。二是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一體化推進,健全“體檢發現問題、更新解決問題、評估實施效果、推動鞏固提升”的閉環工作機制。三是建立金融、財稅、土地等相關支持政策協同機制,實行“項目跟著規劃走、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同時,研究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等。我們希望,通過新機制的建立,推動高質量城市更新,更好地適應城市發展已經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階段的新要求。
堅持市場與保障相結合 多措并舉提高人民群眾居住水平
針對群眾住房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站穩人民立場,和有關部門一起,牢牢抓住“安居”這個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基點,堅持市場與保障相結合,多措并舉、多點發力,提高人民群眾居住水平。
一是著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住房需求。這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指導各地在對低保家庭實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因城施策保障城鎮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在體系上,充分考慮保障對象的實際情況差異,建立了包含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對新市民、青年人等不同群體,在住房保障制度上作出了相應安排。在方式上,堅持貨幣補貼和實物保障相結合,以需定建、以需定購,籌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根據群眾需求宜租則租、宜售則售。為了更加精準地對接保障對象的需求和保障房源的供給,提升保障效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還指導各地建立了住房保障輪候庫制度。在管理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請、輪候、準入、使用、退出等各個環節的管理機制,嚴格監督實施,努力把住房保障這項民生工程抓實抓好。
二是著力滿足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堅持因城施策、精準施策、一城一策,充分賦予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自主權,因地制宜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費,通過市場體系滿足居民的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不斷加大對居民購房的政策支持力度,下調住房公積金和商業銀行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對居民“賣舊買新”換購住房給予退稅支持、下調契稅稅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等,各地也因城施策出臺了購房補貼等各類優惠政策,降低居民的購房成本。“十四五”期間,全國累計銷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積約50億平方米。同時,存量住房市場的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全國有15個省、區、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過新房。
三是著力維護購房群眾合法權益。扎實推進保交樓工作,堅決打好保交房攻堅戰,國家、省、市成立了三級工作專班上下聯動,壓實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金融機構各方責任,指導各地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一樓一策”推進分類處置。對符合條件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通過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納入“白名單”給予項目融資支持,保障正常建設資金需求,推動項目早日建成交付;對資不抵債的項目,加快推進破產重整或清算,在司法處置中把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放在首要位置。對違法違規、損害群眾利益的企業,堅決查處,不讓其“金蟬脫殼”、蒙混過關。截至目前,全國750多萬套已售難交付的住房實現交付,有力維護了廣大購房人合法權益。
科技賦能 住建領域部分領域實現“領跑”
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具有廣闊的科技應用場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李曉龍介紹,“十四五”期間,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持續鞏固提升世界領先技術,集中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大力推廣應用惠民的實用技術,整體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不少領域已經實現了“領跑”。
李曉龍表示,主要有以下四個“新”:
一是新技術加速突破。聚焦科技前沿、民生改善、工程需求,實施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組建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攻克大跨度、大空間、復雜結構、綠色低碳、智能建造和城鎮給排水等方面一大批技術難題,為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2021年至2024年,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極端氣候區超低能耗建筑關鍵技術、高層建筑降載減振技術等39項新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二是新材料不斷涌現。推動引導建筑材料研發、生產、檢測、應用等單位協同攻關,創新出光伏建筑玻璃、自修復混凝土、氣凝膠保溫材料、高性能隔聲氈等一大批新型材料。這些新材料的推廣應用,能夠顯著提升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的性能,減少碳排放,降低維護成本。
三是新裝備迭代升級。打通工程裝備科學研究、實驗研發、推廣應用鏈條,一大批新型裝備成為推動工程建設的“利器”和彰顯大國建造的“國之重器”。比如,新型“造樓機”,更加集成化、更加輕量化、更加智能化,可以自動糾偏、智能監控,實現全天候封閉作業,具備多工序立體流水化施工能力,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四是新應用高效賦能。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工智能(AI)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安全韌性。比如,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的“城市大腦”,可以全面感知城市體征,輔助決策指揮,科學預測預警,實現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