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杜燕飛)記者從中電聯了解到,目前,《零碳園區碳核算技術規范》《零碳園區評價規范》兩項標準已編制完成,并公布了首批區域級“零碳園區”,為全國各地產業園區綠色轉型提供了實踐案例。
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明確了“單位能耗碳排放”作為評判零碳園區的核心指標,引導園區在保障企業發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過努力使碳排放達到“近零”水平。
據介紹,首批區域級“零碳園區”各具特色,陜西榆林科創新城零碳園區,集成了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燃料電池等技術,實現“電、冷、熱”零碳供能,單位能源成本較傳統模式降低45%,年減少碳排放8640噸,實現了含氫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統的實用化和規模化示范應用;北京金風智慧園區依托4.8兆瓦分散式風電與1.81兆瓦分布式光伏,構建負荷側“源、網、荷、儲、充”一體化模式,通過自主研發的調度系統實現協同優化,相較于傳統用能模式,園區年碳排總量降低4260噸。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產業集聚、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集中區域,園區已成為降碳、減碳的關鍵載體。零碳園區的認證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產品碳足跡、增強“綠色競爭力”。
“我們制定的零碳園區標準,構建了涵蓋能源活動、循環利用、交通建筑基礎設施、能碳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園區星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園區高質量發展,鼓勵零碳園區使用綠色電力,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率,推動能源轉型?!敝须娐撓嚓P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完善零碳園區標準體系,強化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動源、網、荷、儲協同優化,提升園區綜合能效與碳效水平。同時,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零碳園區認證互認機制,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助力企業拓展綠色貿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