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具身智能賽道 再現億元級訂單
國內具身智能領域再現兩筆億元級訂單。10月9日,據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元機器人”)官微消息,近日,智元機器人與上海龍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旗科技”)正式官宣,雙方就工業場景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開展深度戰略合作,龍旗科技下達數億元金額的智元精靈G2機器人框架訂單。同日,據原力無限機器人官微消息,10月份,原力無限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與時華文旅控股集團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項目金額達2.6億元。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AI機器人行業研究員鄭揚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理想物理載體與核心落地形態,2025年是其邁向產業應用的元年,而訂單接連落地標志著我國具身智能賽道正迎來商業化加速的關鍵節點,推動產業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應用。這一爆發式增長背后,是政策、技術、市場與完整產業生態協同作用的結果。
商業化提速
“從春晚舞臺上的跳舞機器人到各類機器人賽事,今年以來,國內具身智能已從概念展示走向產業化前沿,開始應用于工廠、零售店等真實環境,協助人類完成各類任務。”北京艾文智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曹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如今,具身智能更是向商業化邁進一大步。據介紹,智元精靈G2前期重點應用于平板產線,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消費電子組裝制造場景批量落地,雙方的合作,以近千臺的訂單量印證了具身機器人的商業價值。而原力無限機器人的2.6億元簽約金額創下全球具身智能領域紀錄,也標志著具身智能從“驗證期”正式邁入可復制、可規模化落地的新階段。
除上述兩筆億元級訂單外,今年下半年,國內還涌現多筆億元級人形機器人訂單。7月份,智元機器人與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中標中移(杭州)信息技術公司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項目,總金額1.24億元;9月3日,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稱,該公司獲得某國內知名企業2.5億元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采購合同;9月11日,深圳慧智物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與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計劃三年內部署逾1000臺具身智能機器人,訂單金額近5億元。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AI大模型+機器人”范式日趨成熟,國產大模型與傳感器、執行器技術的融合,使機器人自主決策與環境適應能力顯著提升。
2025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多地積極響應,跟進布局。例如,北京亦莊落地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級創新平臺,已集聚知名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態企業300余家;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7月份印發《上海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實現具身模型、具身語料等方面核心算法與技術突破不少于20項”。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旺盛的市場需求,推動企業快速實現規模經濟,進而壓低具身智能設備生產成本,為其在制造業精密裝配、養老護理照護等領域大規模落地掃清成本障礙。這種“需求擴容-規模降本-應用普及”的正向循環,通過場景應用積累海量交互數據,反哺算法迭代與技術研發,加速多模態感知、柔性執行等核心能力突破,形成產業發展的閉環動力。
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張印證了行業潛力。《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達52.95億元,占全球約27%;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82.39億元,占全球約50%。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當前,具身智能已進入‘技術驗證-規模量產-生態成熟’的關鍵躍遷期,上市公司在核心部件、整機制造、場景集成等環節的布局,將決定其在行業賽道中的競爭地位。”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紛紛錨定自身優勢,在產業鏈各環節加速卡位。
廣東領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公司已與智元機器人、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具身智能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并獲得了海內外人形機器人客戶的硬件訂單。
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在近期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埃斯頓酷卓發布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Codroid02目前正在工業場景進行小批量驗證。
江蘇中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公告稱,該公司近日與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智能機器人技術合作與產業化應用、航空航天領域高水平精密耐高溫合金鑄造輕量化技術、產業化智能機器人用電線電纜的技術開發與應用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對于未來上市公司的布局策略,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周迪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具身智能上市企業需錨定工業巡檢、商超服務等商業化成熟度高的垂類場景,以“智能定界”精準匹配市場需求,避免技術與應用脫節;主動聯合行業龍頭共建試點項目,為規模化落地鋪路;重點攻堅靈巧手、多模態交互算法等核心技術,在賽道競爭中占據主動,實現技術價值向商業價值的高效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