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杜燕飛)當前,電力工程技術經濟在能源安全、行業發展及社會公共利益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日前,在電力工程技術經濟論壇上,與會嘉賓表示,電力工程造價是電力技術方案可行性的“試金石”,也是實現電力項目“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效益最優”目標的核心載體。隨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的發展,要升級電力工程造價數據治理,構建數智化電力造價管理生態,助力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住建部標準定額司一級巡視員王瑋表示,工程造價管理直接關聯著投資效益、工程質量與市場秩序。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數字化思維引領、標準化推進路徑,推進工程造價高質量發展。開發智能計價、成本預測、風險預警等數字化工具,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工程項目成本數據進行挖掘,提前預測潛在成本風險;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計價工具快速、準確完成工程量計算與造價編制,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實現了工程造價從“事后核算”向“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評價”的全過程管控轉變。
“當前,能源轉型與數字技術為電力工程技術帶來了研究領域拓寬、分析能力升級、應用場景豐富等機遇,也面臨著理論滯后、數據制約、人才短缺、數字技術與電力技術經濟融合不深等挑戰。”中電聯監事長潘躍龍建議,深化造價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適配市場化發展的規則體系;錨定新型電力系統需求,探索造價管理發展新路徑;推動大數據技術深度滲透,激活造價管理數智化新動能,探索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貫穿項目規劃、設計、招投標、施工、結算、運維等階段的方法和路徑,逐步構建“數據驅動、智能協同、高效響應、精準支撐”的數智化電力造價管理體系和生態。
當前,電網發展進入大規模集中建設、高強度創新攻關、高質量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工程造價與定額管理面臨新要求。
國家電網公司基建部副主任周新風表示,造價管理作為電網建設資源調配和價值衡量核心工具,要保障管理工作規范、工程造價精準、管理模式合理、計價依據及時。同時,要聚焦工程建設需求,協同聯動,夯實計價基礎、創新管理手段。在精準工程造價的同時,將人工智能、三維設計、智能傳感等技術應用到造價管理各環節,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全面構建,支撐電網建設高質量發展。
論壇上,電力工程造價與定額管理總站發布了2024年度電力建設工程造價指數(ECCI)。該指數由電力工程單位造價指數、電力工程主要設備材料價格指數和電力工程造價預測指數三部分構成,內容涵蓋電源工程、電網工程等電力建設工程。
電力工程造價指數的預測,未來三年火力發電工程單位造價基本穩定、略有上漲,水電工程單位造價將有一定幅度上漲,陸上風力發電工程單位造價呈現穩中下降趨勢,近海海域風力發電工程單位造價將下降并回歸到合理水平,遠海海域風電工程單位造價呈現上漲趨勢,光伏發電工程單位造價呈現先下降后基本穩定的發展趨勢,電網工程單位造價仍將有一定幅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