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G-A商用元年”與“AI入端元年”同步開啟,政策引領、技術創新與市場驅動的聯合作用下,5G-A與AI的深度融合持續走深走實。
目前,我國5G-A網絡覆蓋300多個城市、套餐用戶突破3000萬戶,支持5G-A的終端數量超1億部。同時,融合過程面臨需求語言對齊難、標準不統一等挑戰。
近日,多位業內嘉賓做客《人民會客廳》,從通信、AI、運營商、設備商等不同視角,共探技術融合的現狀、機遇與破局之道。嘉賓們在對話中表示,當前5G-A與AI融合已進入實質性突破階段,在網絡建設、技術應用、場景落地等方面成果顯著。同時,催生了智能終端、具身智能機器人等新應用,未來在工業、交通、醫療等領域潛力巨大,但仍需產業鏈各方協同破解技術與生態難題。
突破:多領域顯現融合新成果
當前,5G-A與AI的融合已擺脫初期探索“試錯期”,在網絡建設、運維優化、消費體驗、產業協同四大維度形成突破,四位嘉賓從各自領域分享了具體成果。
作為融合發展的“根基”,網絡建設的規模化推進為AI應用提供了關鍵支撐。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驊給出核心數據,國內5G-A基站數量突破60萬個,覆蓋300多個城市,30余個城市推出專屬服務套餐,“雙萬兆”能力實現商用,通感一體、智能調度等關鍵技術落地。“這些基礎建設讓5G-A從‘技術概念’變成‘可用網絡’,為AI應用提供穩定連接支撐。”
在網絡運營層面,AI的賦能讓效率提升成效顯著。中國移動集團首席專家劉光毅介紹,中國移動聯合華為等伙伴,在網絡全流程嵌入超200種AI應用場景:“故障排查、載波關斷等操作實現自動化,10086語音服務全量AI接待;通過AI預測網絡業務分布,基站節能效率提升15%以上,江蘇徐圩石化基地用5G-A+AI監測管廊,建設成本降低85%。”
消費端是技術融合最貼近民眾的“感知窗口”。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總裁曹明用三組數據展現滲透速度:移動終端AI月活用戶從1億級躍升至12億-13億級,超PC端規模;AI原生終端出貨4億部,70%新終端支持AI;AI相關網絡流量增長近1000倍。“現在人和AI的交談時間已超過微信溝通,消費端應用從‘嘗鮮’走向‘日常’。”楊驊補充說:“AI芯片5G-A手機規模量產,運營商資費從‘流量計費’轉向‘差異化速率+服務權益’,能更好匹配細分需求。”
除了基礎設施與運營層面的成果,AI應用落地的痛點也在5G-A的支撐下逐步破解。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劉航欣表示:“用戶覺得‘AI不夠智能’,核心是‘決策上下文不足’,而5G-A能實時傳輸多模態數據,讓AI獲得完整決策依據。比如家庭機器人通過5G-A傳回環境狀態,可動態調整動作避障,而非機械執行預設程序。”
場景:多領域孕育融合新潛力
隨著5G-A“連接能力”與AI“智能能力”的雙向賦能,從工業生產到家庭生活,從交通出行到醫療服務,多領域的場景落地案例不斷涌現。
工業領域是5G-A與AI重塑生產模式的核心“戰場”,也是當前落地成效最顯著的領域之一。楊驊以聯通-格力“黑燈工廠”為例:“8萬平方米廠區內,5G-A連接全流程設備,AI優化流程,生產效率提升86%,缺陷率控在萬分之一以下。”
在消費與家庭場景中,融合技術讓“智能交互”更貼近自然需求,逐步改變生活方式。曹明以智能玩具創新應用為例表示:“現在不少玩具廠商推出內置AI的產品,這類玩具能與兒童對話交流、引導學習。”曹明介紹,AI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學習效率的提升。
劉航欣則聚焦多終端適配的實際需求,補充了技術落地的關鍵細節:“未來家庭機器人形態各異,5G-A可當‘翻譯官’,將AI‘避障’指令轉化為不同機器人的執行數據,確保精準操作。”
此外,交通、醫療等行業也正借助5G-A與AI的融合,分別向“車路協同”新階段邁進、為解決醫療資源不均問題提供新路徑。楊驊舉例:“藏區遠程醫療系統靠5G-A傳數據、AI輔助診斷,緩解資源不均。中國移動與藥企合作的AI質檢方案,還讓中藥生產效率提升23.47%。”劉航欣則表示,“未來‘AI醫生+遠程機器人’可服務基層,但需5G-A優化‘算力卸載’,延長機器人續航至1小時以上。”
破局:多維度探索融合新路徑
盡管5G-A與AI的融合已取得顯著成果,但從“技術突破”到“規模化落地”,仍需跨越需求差異化、技術不同步、生態不開放等多重挑戰。
技術標準不統一是首要難題。劉光毅坦言:“遠程機器人需200Mbps上行,智能表計僅需低帶寬,需三方共定需求標準。”曹明提出“Agentic over NR”共識:“明確人機交互時延400-650毫秒,上行帶寬增速3倍于下行,推動端管云協同。”劉航欣認為:“需制定AI數據交互標準,解決工業、醫療數據格式不兼容問題。”
網絡適配能力不足是另一大核心挑戰。劉光毅介紹了企業實踐:“中國移動通過700兆、2.6G等多頻段協同提升能力,構建‘需求-感知-調度’體系,優先保障機器人作業的低時延。”楊驊表示:“網絡需內嵌AI引擎,華為AgenticRAN方案已實現效率提升30%,中國電信的智算單板還將故障響應縮至秒級。”
生態開放是保障融合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激發產業創新活力的重要支撐。劉光毅表示,“中小企業缺乏網絡調用渠道,建議建開放平臺,讓開發者直接使用低時延等能力。”楊驊提出:“要‘需求牽引’技術,工業需高可靠就優化抗干擾,醫療需隱私就嵌入AI加密。”
劉航欣介紹:“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正聯合運營商測試‘遠程機器人遙操’‘無人區巡邏機器人’等場景,希望通過技術迭代和生態協作,讓AI真正從‘實驗室’走進‘日常生活場景’,成為每個人都能觸手可及的服務。”
曹明則分享了華為的未來規劃:“將圍繞‘1+5+X’的方向推進生態建設,‘1’即推動AoNR產業共識落地,‘5’是聚焦人、家庭、交通、行業、物五大典型場景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X’則是與產業鏈伙伴共建AI應用生態,開發學習、康養、辦公等領域的智能應用。”(實習生劉思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