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喬雪峰)7月11日是我國第二十一個“中國航海日”,今年航海日的主題是“綠色航海,向新圖強”。
7月10日,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世新在2025年中國航海日活動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今年將安排論壇、研討會、科普文化等20多項豐富多彩的活動,呈現五個方面特色:一是突出專業視野與前沿探索。二是開展智庫研討,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三是搭建一線從業者的交流平臺。四是系列活動體現海南特色。五是為公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海科普文化體驗。
李世新表示,從2005到2025,我國航海事業迎來了非常快速的發展,這也是我國航海事業發展最快的20年。中國的船隊規模不斷壯大,已經進入了世界的領先行列,港口吞吐量不斷上升到新的臺階。
李世新還表示,近年來,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我國航海科技抓住契機,向“新”圖強、向“智”發展、向“綠”轉型,在航海基礎理論研究、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在特種船舶建造、自動化碼頭、智能航運、綠色港航、深遠海探測及導航技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進展。
近日,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將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并強調要積極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對此,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馮玥在通氣會上表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以能源轉型為重點,推動我國船舶綠色化、低碳化成為國內外航運發展的主旋律和新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航行船舶中,已有液化天然氣燃料動力船舶600多艘,純電池動力船舶485艘,還有少量的甲醇燃料動力船舶4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2艘。
馮玥指出,總體來看,我國內河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與國際基本“并跑”,其中,電動船舶主要在我國發展應用,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規模和水平均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隨著政策體系的持續優化、市場需求的加速釋放及產業鏈條的協同完善,我國內河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將呈現多種能源并行、梯次循序擴展的發展新態勢。”
“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大趨勢下,航運業作為全球貿易的關鍵紐帶,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海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黃澎在通氣會上表示,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為航運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海南正以智慧賦能、綠色轉型、制度創新為抓手,全力打造航運新質生產力實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