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在部署擴大內需戰略時展現出清晰的延續與演變。
全會不僅再次明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更在消費政策的表述上作出調整,對比“十四五”規劃強調“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十五五”建議則著重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并要求“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
這一轉變背后是政策思路的關鍵調整,意味著財政資金在生育、教育、養老、消費補貼等方面將有更大投入,內需驅動模式正從“供給引領創造需求”向“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轉變。
圍繞這一思路,“十五五”時期擴大內需的戰略任務將聚焦于三個發力方向。
一是拓展增量,打開服務消費新空間?!笆逦濉睍r期,我國人均GDP處在從1萬美元向2萬美元躍升的關鍵區間。國際經驗表明,這一階段消費需求將加速分化,服務消費占比將顯著提升,居民消費需求也將從生存型、數量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
為此,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核心是擴大服務消費。破解當前“優質服務供給短缺”的主要矛盾,需從三路并進:
對外開放“做加法”,進一步放寬服務業準入,以負面清單進行準入管制,逐步縮短負面清單,引進更多優質服務。要擴大增值電信、生物技術、外商獨資醫院等開放試點,有序擴大教育、文化領域自主開放。
對內放開“做減法”,放寬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旅游、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準入限制,通過理順服務價格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在更多細分領域開發優質服務產品,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多樣化差異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加快城市化進程,合理提高城市密度,利用聚集效應大幅提升服務消費的可及性與便利性,實現降本增效。
與此同時,商品消費擴容升級也將支持“十五五”時期內需增長。商品消費將從“量”的飽和轉向“質”的飛躍,智能穿戴、腦機接口、消費級無人機等新技術新產品,將開辟出全新的高成長性消費賽道。
二是提升效益,以民生保障釋放消費潛力。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度規模已達到50萬億元,但惠民生、補短板、育動能等任務還很重,必須把“錢”特別是政府資金更好地用在發展緊要處,花在群眾生活上。
對此,“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統籌用好各類政府投資,加強政府投資全過程管理等舉措,將更好地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不斷增進投資的綜合效益。
預計“十五五”期間通過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降低家庭消費負擔,有效減少預防性儲蓄,進而釋放消費潛力。
其中,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費傾向高,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既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也是擴大內需短期能夠見效的舉措。城鄉居民養老金改革有望成為“十五五”時期強化民生保障的重點任務。
三是暢通循環,破除壁壘激活全國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有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規范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等舉措,將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種市場障礙,充分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
這涉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改革,本質上與進一步理順央地關系、完善地方考核體系等改革措施有關。通過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最終目的是讓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暢通無阻地流向最高效的領域,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當服務消費的增量被充分打開,民生保障的效益得以切實提升,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循環徹底暢通,“十五五”的內需引擎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系統性支撐。
作者:宋雪濤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