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貴金屬市場風云突變,金、銀價格上演“斷崖式”跳水。10月21日晚間,倫敦現貨黃金盤中最大跌幅達6.3%,創下2013年4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現貨白銀最大跌幅更達8.7%,刷新2021年以來的單日跌幅紀錄,金、銀市場同步遭遇“黑色夜晚”。恐慌情緒繼續傳導。10月22日,倫敦現貨黃金盤中最低觸及4002.89美元/盎司,倫敦現貨白銀盤中最低下探至47.48美元/盎司;A股貴金屬板塊開盤即承壓,西部黃金、招金黃金、湖南黃金等盤中跌幅超5%。這場歷史性暴跌為何突然降臨?牛市行情是否就此終結?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
金、銀驟跌“變臉”
在連續多日刷新歷史高點后,貴金屬“黑馬”突現變臉。10月21日午后至晚間,國際貴金屬市場突發劇烈震蕩,金、銀價格上演“斷崖式”跳水,引發全球投資者高度關注。Wind數據顯示,倫敦現貨黃金盤中最大跌幅達6.3%,創下自2013年4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現貨白銀跌幅更為迅猛,盤中最低觸及47.817美元/盎司,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最大跌幅達8.7%,創下自2021年以來的單日跌幅紀錄,金、銀市場同步遭遇“黑色夜晚”。
進入10月22日,國際金、銀跌勢未止,延續前一日的低迷行情。截至17:00,倫敦現貨黃金盤中報4081.481美元/盎司,盤中最低觸及4002.89美元/盎司;倫敦現貨白銀同樣承壓,報48.485美元/盎司,盤中最低下探至47.48美元/盎司。
此次貴金屬突然下挫,從消息面看,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出現緩和跡象是重要因素之一。據新華社報道,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國領導人聯合發表聲明,支持“立即停止軍事行動,以當前接觸線為起點展開談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簽署該聲明。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俄烏沖突相關方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停火,這一突發性事件直接緩解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削弱了貴金屬的避險需求,成為觸發價格回調的直接催化劑。
從市場層面看,前期上漲已為調整埋下伏筆。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進一步分析指出,在本周暴跌之前,黃金今年上漲幅度已超過65%,累積了大量獲利盤。結合期貨持倉情況,過去幾個交易日里,空頭因無法忍受虧損,出現大量止損盤,這推動了價格上升;而價格上漲又使得更多多頭選擇賣出平倉、兌現盈利,最終導致黃金價格大幅下跌。
綜合來看,此次國際金、銀大幅下跌,其核心原因在于多重因素共振。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補充道,從根本上看,前期金、銀價格持續走高,積累較大漲幅,市場內部已存在較強的獲利回吐壓力。此次下跌正處于階段性高位回調的技術調整周期。此外,美元指數的強勢上行、美國國債收益率的攀升,直接削弱了無息資產黃金和白銀的吸引力。全球投資者對美聯儲貨幣政策預期的轉變也是關鍵:隨著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較為強勁,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進程的樂觀情緒有所降溫,使得資金回流美元資產。從事件角度看,近期地緣風險階段緩和、市場避險需求減少,以及交易所內機構與投機資金集中止盈離場,導致技術性拋售盤快速涌現,形成踩踏效應,這是本輪暴跌的直接催化因素。這些內外因素疊加,最終觸發了多年最大單日跌幅。
短期調整還是牛市終結
此次金、銀暴跌引發市場對其未來走勢的強烈關注,這究竟是短期調整還是趨勢性反轉?以往,貴金屬大“牛市”往往由通脹失控或金融危機驅動。如20世紀70年代的黃金牛市源于美元信用崩塌和石油危機引發的惡性通脹;2011年的上漲則與全球量化寬松、貨幣超發引發的保值需求密切相關。
此輪貴金屬價格的上漲,則得益于政策、需求與避險的共振,也讓黃金徹底成為牛市神話。回顧歷史走勢,從1000美元到2000美元,黃金用了12年;而從2000美元到3000美元,則僅用了不到五年時間;而從3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跨越,只用了短短半年。
對于近期的深度調整,王紅英認為,“短期下跌不會改變黃金上漲的長期邏輯。當前地緣政治博弈并未消失,美國超36萬億美元的債務問題也不可能短期解決;而且相關沖突只是有暫停意向,并未實質性結束,這些支撐黃金價格的長期結構性因素仍在”。
薛洪言也認為,此次下跌并非趨勢性反轉。“金、銀的避險屬性沒有失效,只是市場情緒階段性切換。避險屬性的核心是對沖系統性風險,并非對短期事件的線性反應,當地緣沖突從‘升級’轉向‘停火’,避險需求退潮屬于正常市場調節。”他提到,短期波動不會改變大類資產配置的長期邏輯,但可能影響短期資金流向,部分資金或從貴金屬轉向風險資產,尤其是受益于經濟復蘇預期的領域。
對于貴金屬后續是否存在進一步下跌空間,王紅英進一步解釋,“從短期技術角度來講,金、銀可能存在一定的慣性下跌,目的是修復各類技術指標,為后續上漲蓄勢。從關鍵支撐位來看,4000美元/盎司將是強支撐位,多空雙方會在4100美元/盎司附近展開爭奪”。
曾剛也表示,短期內不排除金、銀價格仍有一定下探空間,可以關注重要技術支撐位的表現,但中長期看,全球“去美元化”、央行持續增持、美國債務高企等基本面因素依然利好貴金屬。此外,若美聯儲在未來重啟寬松周期,或地緣風險再度升溫,都有望增強黃金、白銀的中長期吸引力。
投資者還能上車嗎
從市場情緒看,10月21日金、銀價格驟跌曾引發短暫恐慌,多頭集中拋售進一步放大波動;但隨著10月22日倫敦現貨黃金在4100美元/盎司關鍵支撐位逐步企穩,現貨黃金、白銀均從開盤跌勢中轉入小幅震蕩。王紅英分析指出,市場恐慌情緒逐步得到控制,10月22日已呈現出短期技術性反彈走勢,短期恐慌基本消散,當前市場正處于技術性支撐的關鍵位置。
從全球投資環境來看,王紅英進一步分析稱,當前市場“資產荒”特征顯著。因美股泡沫化程度較高,投資者配置意愿有所下降;中國經濟雖處于階段性調整期,人民幣計價資產估值具備優勢,但中長期回升仍需時間。在此背景下,疊加大國政治經濟博弈、區域事件等潛在風險,以及美國高負債帶來的信用不確定性,黃金、白銀作為傳統避險與保值工具,中長期仍是機構投資者及各國央行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壓艙石”。
對于投資者而言,是否還能上車?當前持有貴金屬資產的投資者又該如何操作?薛洪言建議,高風險承受能力者可考慮逢低補倉,把握大跌帶來的布局機會;中低風險偏好者除非倉位特別重,否則建議耐心持有,依托長期支撐邏輯等待市場企穩反轉。王紅英則提醒,投資者要先明確自己是短期投機還是長期資產配置,如果是長期資產配置,要靜待市場穩定后再考慮入場,投資品種方面,應避免使用過大杠桿的投資品種,可選擇黃金金條、紙黃金或者黃金ETF產品等較為穩定的投資選擇。
對于當前持有貴金屬資產的投資者,曾剛進一步補充道,建議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制定差異化的應對策略。風險偏好較低的保守型投資者,可以適當減倉,優先保留核心底倉,將部分收益“落袋為安”,規避后續短期虧損擴大的壓力;同時建議設置動態止損位,降低持倉波動性。穩健型投資者可保持觀望,既不盲目加倉,也不急于減持,若后市進一步下探,臨近關鍵支撐位可擇機補倉,拉低整體成本。對于激進型投資者而言,可考慮在本輪調整過程中分批吸納,但需嚴格風險控制,設好止損區間,避免追漲殺跌。整體來看,建議長期配置黃金倉位不宜超過總資產的10%—20%,除非有更強的抗風險需求。面對市場大幅波動,穩健心態、合理倉位與科學分散配置,才是應對貴金屬“牛熊轉換”的不二法寶。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周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