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批國產商業火箭陸續完成飛行試驗任務,中科宇航、星河動力、星際榮耀、東方空間等商業火箭公司均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完成或待執行。有關分析指出,商業航天賽道當前正從“可發射、可交付”的驗證期,跨入“有頻次、能交付、講效率”的規模化爬升期,背后主要依賴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爆發三大支撐。未來三年將進入洗牌關鍵期,具備全鏈條自主可控能力和差異化商業模式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
商業航天跨入規模化爬升期
10月19日,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八運載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發射,采用“一箭3星”的方式,將巴基斯坦遙感衛星02星、中科衛星03星和04星共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據了解,此次任務是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的第九次飛行。截至目前,力箭一號共將73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入軌載荷總質量超9噸。
無獨有偶,10月18日至10月20日,藍箭航天研發的朱雀三號遙一運載火箭順利完成首飛任務的第一階段工作,后續,火箭將按計劃開展垂直狀態操作演練,隨后返回技術區,為正式入軌發射及一子級回收開展各項準備。
此外,近期,星河動力、星際榮耀、東方空間等商業火箭公司均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完成或待執行。
有報道稱,僅今年8月,國內就完成9次商業發射任務,全年民商火箭計劃排期達至少20次。
在企業戰略專家霍虹屹看來,如果把過去十年的商業航天比作一條加速跑道,那么當前正從“可發射、可交付”的驗證期,跨入“有頻次、能交付、講效率”的規模化爬升期。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八運載火箭“一箭3星”的成功背后,折射的也是我國商業火箭企業化、常態化的任務組織能力正在形成,同時,新的商業化發射基礎設施已具備支持民營火箭高密度發射與新技術驗證的制度與場地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航天企業也在積極布局資本市場,天兵科技、藍箭航天、屹信航天等均于年內啟動上市輔導。以天兵科技為例,其成立以來已完成多輪融資。今年10月9日,該公司宣布完成近25億元人民幣Pre-D輪和D輪新增融資。
全鏈條自主可控企業有望勝出
“國產商業火箭‘批量上天’主要依賴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爆發三大支撐。”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表示。
據介紹,政策支持方面,例如《民用航天發射許可管理辦法》簡化審批流程,允許單次許可執行多任務。另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最新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組織開展衛星物聯網業務商用試驗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通過開展衛星物聯網業務商用試驗,豐富衛星通信市場供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行業服務能力,建立安全監管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支撐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市場需求方面,郭濤表示,遙感衛星組網、通信星座部署及科學實驗衛星構成主力載荷。產業鏈形成“整箭牽引+配套集群”格局,動力系統、測控設備本地化率大幅提升,長三角、珠三角打造火箭總裝基地,關中地區聚焦發動機制造,產業協同效應凸顯。
霍虹屹進一步補充稱,供給側方面,以新建的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為例,其“共建、共管、共用”模式的推進,形成面向民營商業火箭的試驗、測試、發射能力與標準化流程;再疊加海上發射母港等新型場地布局,我國在“箭、場、測”的組合上開始具備高密度發射的要素條件。同時,液體火箭與復用相關技術正從“單次驗證”走向“工程化設計”。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商業航天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值由2020年的1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2.3萬億元左右,復合年增長率為22.9%。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值將達到2.8萬億元。
“未來三年將進入洗牌關鍵期,具備全鏈條自主可控能力和差異化商業模式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郭濤表示,行業將呈現“國家隊主導+民企突圍+跨界融合”格局,低成本小型火箭聚焦微納衛星市場,中型可回收火箭爭奪主流載荷,重型運載瞄準深空探測。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程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