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21日電 (楊斌 姜煜)據上海海關21日發布的統計數據,“十四五”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以下簡稱“外港海通碼頭”)累計出口國產汽車超532萬輛,出口量年均增速10.6%,新能源汽車占比從34%提升至59%。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滾裝進出口碼頭,平均每天有4000輛國產汽車從外港海通碼頭出發,駛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批國產汽車在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通國際汽車碼頭“整裝待發”。上海海關供圖“五年前,當我第一次踏入外港海通碼頭時,這里還只是一個初具規模的汽車滾裝碼頭。”上海海關所屬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關查驗九科科長陳佳說。讓他感受最深的不只是出口規模的不斷攀升、出口汽車“含綠量”更高,還有汽車出口的“更快”“更省”“更自主”。
2023年年底,國內首座全封閉自動化立體車庫在外港海通碼頭建成投入使用,最高可容納6160輛商品車,單車平均占地面積僅2.37平方米,所需堆存面積不足傳統平面場地的六分之一,成為提升碼頭吞吐能力的關鍵引擎。在立體停車庫建成后,外港海關以精準、順勢、高效監管為目標,集成智能化設備、遠程監管等新技術手段,做到車輛“進、出、轉、存、驗”全流程順勢管控和可視化精準監管,大大縮短了汽車出口的通關時間。
以往,板車陸路運輸是汽車從工廠運往出口碼頭的主要形式。2021年以來,穿梭于外高橋港區與長三角各港口間的內貿船明顯增多。江海聯運模式實現了長江沿線港口與上海外高橋港聯通一體,相較于一車只能裝8輛汽車的平板拖車,內貿駁船裝載量大,可基本保證按時運抵碼頭。而且,由于減少了汽車裝卸,出口車輛的質損率也顯著降低。
今年7月,汽車出口江海聯運中轉模式首次拓展到長江上游港口,有效提升出口汽車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據企業測算,相較于傳統一體化報關模式,在江海聯運中轉新模式下,每臺車可節約綜合成本約1500元。
近年來,在中國汽車出口量激增的大背景下,為了降低巨大的物流成本,汽車企業選擇造船買船、打造“遠洋船隊”來緩解運力不足和運費昂貴的問題。從2024年初首艘由中國船東投資建設的全球現役裝載量最大的清潔能源船“上汽安吉申誠”號滾裝輪在外港海通碼頭首航開始,“國輪國造、國車自運”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這五年來外港海通碼頭汽車出口的日夜繁忙,見證了“十四五”期間中國外貿“向新向好”發展的蓬勃活力。“未來,我們將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做好監管服務工作,持續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通過營造更加快捷便利、暢通高效、協調透明的口岸營商環境,全力支持國產汽車破浪出海。”陳佳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