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政客如坐針氈。
國慶節后,面對中國出臺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聲稱,美方事前并未接獲任何通知。他還表示,中國稀土出口最新管制措施將對全球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手機等多行業造成廣泛影響,是在“搶奪全球供應鏈的權力”。
這種說辭,遭到中方連續反駁。
資料圖:中國某稀土企業展出的稀土材料、稀土金屬和稀土氧化物等。一是,措施出臺前,中方已通過雙邊出口管制對話機制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各有關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通報,澄清政策目標,減少誤解誤判。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指出,部分國家和地區表示理解,愿意并正在與中方積極開展溝通協作。
二是,中方多次澄清,此次出臺的管制措施并非針對特定國家和地區,只要是用于民用用途的、合規的出口申請,都可以獲得批準。
也就是說,此次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進一步完善出口管制體系的做法,目的是防止稀土非法流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不當用途。
既非禁止出口,也不針對特定國家,作為中方的正常行為被渲染為“影響廣泛”,從何而來?
過去幾年,每當中方采取正當貿易或出口監管舉措,總會有類似的輿論節奏隨之而來——要么指責“制造不確定性”,要么暗示中國在“操縱供應鏈”。但真正的問題在于:是誰讓自己如此依賴中國,又是誰不肯承認這種依賴的現實。
以稀土為例,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更是目前唯一具備完整稀土產業鏈的國家。從上游開采、冶煉分離到下游磁材制造,中國供應了全球90%以上的高性能稀土磁體。即便部分西方國家已開始推動“本土替代計劃”,但技術與成本壁壘決定了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產能。
英國BBC在報道中援引澳大利亞學者諾伊斯觀點指出,當前美國及其盟友雖然大力投資本土稀土產業,但“至少還需要五年時間才能接近中國水平”。在這一現實背景下,中國此次強化管制,反而被渲染為“長臂管轄”,邏輯未免倒置。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三里河表示,從中國產出的稀土,中國理應有權決定如何售賣,但中國并未借此脅迫他國。管制措施也符合世貿組織規定,不存在美方所謂的“域外管轄”。
事實上,“長臂管轄”一詞的由來與美國跨州執法實踐關系密切,如今更日漸演變為美國政府對外推行全球霸權的一種工具。美方對中國的無端指責,恰恰暴露了其“以己度人”的思維定式。
更需要厘清的,是“誰在泛化國家安全”。
中國此次稀土管制,明確指向防擴散義務,重點防止物項流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與之相比,美國近年來的“安全”邊界卻在不斷外擴。自2022年以來,美方多次出臺涉及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對華出口限制,并通過“最低含量0%”和“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將限制鏈條延伸至第三國。
而就在幾天前,美方還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荷蘭安世半導體更換中國籍CEO,以規避潛在“清單風險”。這類操作的合規性與合理性,外界已有諸多質疑。
白明指出,美國“要么服從,要么挨打”的邏輯實質是為構筑貿易保護主義高墻,而中國稀土管制措施出發點是維護全球安全與保護自身生態環境,兩者從目的和影響上有本質不同。
其實,中方在本輪稀土出口管制中已展現出明顯的克制:僅對已在清單中的物項實施審查,不擴大適用范圍;同時明確對人道主義用途、公共衛生、災害救援等出口予以許可豁免。不僅政策有據,配套機制也同步推進。
真正引發緊張的,不是中方是否出臺相關措施,而是某些人意識到,貿易談判的主動權或許并不在他們手中。
10月18日,中美雙方表示將同意盡快舉行新一輪經貿磋商。
希望美方明白,一個真正有效的對話,不應以施壓、威脅和虛張聲勢為前提。
如果始終將“以己度人”當作判斷的起點,就很難讀懂中方立場背后的邏輯與底線。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