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 陳曦
近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正式獲得工信部eSIM手機商用試驗批復許可,并在全國上線eSIM手機辦理業務。這意味著,手機“無卡”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
什么是eSIM?它也被稱為嵌入式SIM卡,是將傳統SIM卡功能集成到設備內置芯片中的“數字通行證”,無需實體卡片,用戶可通過遠程配置實現運營商網絡的切換和管理。
事實上,eSIM并非新鮮事物。早在2011年,蘋果公司就提交了相關專利,并在2014年發布的iPad Air 2中首次實現eSIM商用。近些年,eSIM技術在國內也逐漸得到重視。例如,中國聯通于2018年推出eSIM可穿戴業務,目前已累計適配終端75款,服務用戶數百萬。如今,eSIM的商用向手機端進一步延伸,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
實體SIM卡“退休”后,手機內部空間進一步釋放,將為產品創新、功能拓展提供更多可能,同時,無卡槽設計減少機身開孔,設備的防塵防水性能也將增強。對用戶來說,開卡、換卡、轉網等操作均可在線完成,辦理業務更加便利,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卡針、SIM卡丟失等問題。從社會價值看,減少實體卡的生產和運輸,是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手機用戶群體。eSIM手機業務試商用的啟動,向市場釋放出積極信號,有望撬動包括芯片制造、網絡服務、終端集成等環節在內的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進而激發eSIM技術在車聯網、智能家居、工業互聯網等更多場景中的潛力,從而為“萬物互聯”打開想象空間。
eSIM技術帶來利好的同時,也在重塑現有的競爭格局。比如,數字化開卡不再依賴線下營業廳,將對運營商傳統業務模式造成沖擊。當“一鍵轉網”成為可能,競爭變得更加激烈,運營商用什么留住用戶呢?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提升服務精度和用戶體驗、尋找差異化競爭路徑的契機。
此外,數據安全問題值得關注。如今,手機號不僅用于日常通訊,還承擔著身份識別的功能,綁定著各種網絡賬號、銀行賬戶,儼然成為我們通往互聯網的一把“鑰匙”。面對支持“遠程控制”的eSIM,要想確保用戶信息不被泄露或濫用,還需建立起更嚴密可靠的身份認證體系。
技術進步指向更美好的生活,但其中的風險和挑戰也不可忽視。期待各方協力探索,在“便捷”和“安全”間找到平衡點,推動eSIM技術更好地釋放價值,在更多領域內落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