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下面這兩段文字:
互聯網的發展極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也帶來了隱私泄露的風險。因此,網民在上網時應注意保護個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我 2012 年就開始在網上寫博客,那時候大家的隱私意識還很淡薄。我也因為用了弱密碼,結果博客賬號被盜,文章全被刪光!現在回想起來真后悔沒早點開啟兩步驗證。
有什么差別?
沒錯,第一段一看就是 AI 寫的,第二段一看就是人寫的。
這兩年,當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時,第一反應不再是文章寫得好不好,而是文章是不是 AI 寫的。
久而久之,充滿 AI 感的文章就變成了眾口相傳的“AI 味”。它就像一杯兌了水的可樂,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一入口,味道就是不對。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 AI 味”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產生的?
到底什么是“ AI 味”?
所謂“ AI 味”,其實是一種文本的"工業化痕跡"。就像流水線生產的商品總有某種標準化的特征一樣,AI 生成的文字也帶著明顯的“批量生產”印記:措辭過于標準、情感過于克制、邏輯過于工整、內容過于全面。
具體有下面這幾個特點:
1過度標準或浮夸的語言風格
AI 生成的文本,常常會有一種“滴水不漏”的完美感。它用詞規范、句式嚴謹,語法完美,甚至標點都一絲不茍。正是這種過度標準,讓文字失去了人類寫作中常見的靈活性和個性。
比如,AI 的行文充滿了“此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官樣詞匯,讀起來仿佛是由“一群非常禮貌的機器人”拼裝出的公文。同時,它還偏愛使用一些特定的大詞和高級詞匯,有研究發現,像“深刻的友誼(camaraderie)”、“錦繡(tapestry)”這類詞在 AI 文本中的出現頻率比人類高出數百倍。這種用詞上的浮華與套路化,讓文章顯得既專業又空洞。
這種也是最常見的“AI 味”。
2中立客觀到“莫得感情”
AI 公司在設計大語言模型的時候,為了確保 AI 生成的內容“安全”和“無害”,AI 通常被設定為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
與人類基于理解和情感寫作不同,AI 寫作本質上是一場概率游戲。每當 AI 要選擇下一個詞時,它會計算所有可能詞匯的概率分布,然后選擇最“安全”的那一個。
它會避免強烈的個人觀點和情感色彩,更不會有諷刺、自嘲或幽默感。就像一個極度謹慎的投資者,永遠只買最穩健的藍籌股。結果呢?收益穩定,但永遠不會有驚喜。
用人類大文豪莎士比亞來打個比方:
·人類莎士比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AI 版莎士比亞:“關于生存與毀滅的選擇,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議題”
看得出來,AI選擇了“更安全”的表達,但也因此失去了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平淡,毫無力量,乏善可陳的文字也是一種“AI 味”。
3邏輯清晰但刻板套路
AI 在組織文章結構時,往往遵循著固定的“套路”。最常見的就是“引言-主體-結論”的三段論結構,無論題材是否需要,都像在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尤其是在中文寫作中,“首先…其次…最后…”這樣的結構幾乎成了 AI 的標配。
大語言模型的“知識”完全來源于我們給它的數據。這背后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實,人類社會中,大量的存量文字材料本身就是公文、新聞、法律、學術論文這類嚴肅內容。現在大部分 AI 的訓練數據大多來自互聯網上的新聞、百科、論文等相對正式、規范的文本。
我們日常雖然不會過度閱讀這類文本,但 AI 并不知道這一點,它只是把這些海量數據當成了正常的人類寫作范本,學多了,說啥都滿口公文味了。
機械的公文味也是構成“AI 味”的重要一環。
4廣而不精的“信息拼貼”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AI 沒有真實的生命體驗。它不理解什么是喜怒哀樂,也無法感知世界的復雜和微妙。它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基于數據的模仿和計算。
所以 AI 雖然可以描述一個場景,卻無法注入真實的情感;雖然可以講述一個故事,卻無法賦予其深刻的內涵。它生成的文字,終究只是一個缺少靈魂的“高仿品”。
AI 在生成的內容也會給我們一種面面俱到卻淺嘗輒止的感覺,這也是 AI 味的一種。它會羅列許多要點,但很少深入展開,更不會提出尖銳或原創的觀點。
這種“正確的廢話”背后,其實也是 AI 為了避免出錯和爭議,而選擇重復大眾共識的策略。
AI 寫作本質是工業化生產
“AI 味”的存在,既是當前 AI 技術局限性的體現,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人類創造力價值的契機。AI 可以成為我們高效的寫作助手,幫助我們整理資料、構建框架,但真正賦予文字以生命和靈魂的,永遠是人類獨有的情感、經驗和思考。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理解,AI 寫作,本質上是工業化生產;人類寫作,則是手工藝創作。
就像汽車生產線,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作業程序,每一個零件的誤差都控制在毫米級別。質檢員會確保每一輛車都符合出廠標準。這套系統的核心是什么?消除變異,追求一致性。
AI 寫作遵循的正是這套邏輯。它的"生產線"是概率計算,它的"質檢員"是安全機制,它的"標準作業程序"是訓練數據中的高頻模式。結果呢?輸出穩定,但缺乏驚喜。
人類寫作則完全不同。
真正的寫作者更像是一個手工藝人。他今天心情好,可能會在某個句子上多琢磨一會兒;他昨晚做了個奇怪的夢,可能會讓整篇文章的基調發生微妙的變化。他的每一次創作,都是當下狀態、過往經歷和即時靈感的化學反應。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能從文字中"聞到"作者的味道。海明威的簡潔、卡夫卡的荒誕、村上春樹的疏離——這些都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他們獨特生命體驗的自然流露。
或許在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AI 味”會逐漸淡化。但至少在當下,讓我們珍惜并享受那份源于人類內心的、獨一無二的“人味”吧。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田威 AI 工具研究者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