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東莞,有一個總面積不到120平方公里的小鎮,全球每5件毛衣,就有一件來自這里。這就是有著“世界毛織之都”之稱的大朗鎮。如今的大朗毛織正在從“汗水經濟”轉向“智慧經濟”,打造毛織界的“大朗速度”。
東莞小鎮打造毛織產業“大朗速度”
入秋的東莞天氣仍然炎熱,但在大朗鎮巷頭社區,這家服飾公司的門店已經在更換今年秋冬季的新款毛衣了,公司負責人劉墨介紹,他們的秋冬季產品從九月初就開始上新,幾乎每周都要更換一遍。
從1979年開辦第一家毛織廠開始,大朗鎮已形成涵蓋毛織品研發設計、智能制造和品牌營銷的完整生態鏈,正在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共建“世界毛織之都”。目前,全鎮年產毛衣9億件,2.8萬家毛紡織企業,每天都在追求更快的速度。
這家過去以外貿為主業的服裝企業,去年為了應對外貿下滑的不利因素,開始涉足“小單快反”的內銷模式,企業商務總監范偉平告訴記者,最初接觸這種銷售模式讓他們有點措手不及。
范偉平告訴記者,“小單快反”模式鍛煉了企業組織生產的應急能力,也讓企業的內銷訂單比例從兩年前的不足10%上升到近20%,有效抵消了出口市場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東莞有關部門也在積極協助企業簡化貿易流程,提高出口效率。
常平海關副關長 劉銳:我們引導企業通過市場采購的貿易方式簡化申報手續,提高通關效率,讓小生意靈活對接國際大市場。今年前8個月,黃埔海關監管市場采購出口服裝達到10.97億元,同比增長30%。
國產織機助力大朗刷新“織造速度”
在一家毛衣生產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一線成衣”的電腦橫機,設計師在3D模擬軟件上設計款式,車間內的織機就開始了自動編織,一件毛衣兩小時左右就從設計圖變成了成品。
這種進口的一體成型機要100多萬元一臺,讓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難道就沒有“國產平替”嗎?有,而且就是大朗制造。
在大朗鎮這家機械科技公司,記者見到了最新問世的國產一體成型織機。公司負責人林養高告訴記者,早在六七年前,就有一些企業主拿著進口一體成型機的介紹找到他,詢問能否生產類似的更經濟實惠的機型,林養高當即決定抓住機會,自己進行試制。真正做起來他發現沒那么簡單。
大朗鎮的國產一體成型織機,速度與進口織機已經非常接近,但售價不到進口機的十分之一,受到了市場的歡迎。目前大朗鎮毛織企業一體成型織機中,國產機型已經占到了80%,部分產品甚至遠銷東南亞。
東莞市大朗鎮某機械科技公司負責人 林養高:我們生產一件衣服現在大概需要一個小時。未來慢慢往50分鐘、40分鐘去改進,希望能在半小時之內完成一件衣服。
東莞市大朗鎮毛織產業鏈黨支部副書記 鐘金法:目前來說大朗已經成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橫機最集中的一個地方。技術提升使得生產效率能夠提高大約20%到30%。
大朗毛織走到“時尚前排”
汪娟剛剛從俄羅斯出差回來,除了洽談訂單,她的另一個任務是采集當地市場最新的毛衣流行元素。汪娟告訴記者,以前企業有源源不斷的外貿訂單,不需要考慮自主設計的問題,而她自學設計完全是讓市場“逼”出來的。
汪娟通過研究時尚走秀、了解快時尚品牌的流行元素,將其加入自己的設計理念,每個季度能夠開發出300到500件新品。
毛織企業日益增長的自主設計需求,讓很多設計師也看到了機會。年近花甲的喻凱琳是大朗鎮一家毛織品設計培訓學校的負責人,2015年,她與母親陳娟一起開辦這家學校時,大朗鎮的毛織設計人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通過為企業設計人員舉辦美學課程、參加全國性的走秀和設計大賽,部分企業逐步擺脫了代加工的賽道,走上了國際設計舞臺。
“針織力量”平臺策劃人 喻凱琳:現在有一些國際的客戶,把品牌整盤的毛衫都包給我們的學員做。
東莞市大朗鎮毛織產業鏈黨支部副書記 鐘金法: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朗毛織已經有研發以及工藝設計技術人員3000名,每年能夠培養出設計方面的人才大概超過200人。
(總臺央視記者 王晨 東莞臺 大朗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