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商業航天,在星空經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近年來,全球商業航天產業正加速成長,成為大國競逐的新焦點。目前,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增至500余家,預計2025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5萬億元。
千帆競發,多點開花
8月4日,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它采用一箭多星壁掛發射模式,將銀河航天公司的衛星互聯網低軌07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誰能想到,成立僅7年的銀河航天,已實現跨越式發展。
北京亦莊新城,焊槍的火花與塔吊的轉動交織,數百名工人多工種并行作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昔日的雪蓮羊絨北京生產基地即將化身為全國首個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火箭大街。
距離北京幾千公里,在海南文昌的沙灘上,排球少年縱身躍起,在他扣球劃出拋物線的瞬間,幾公里外發射塔架上的火箭轟然升空,鏡頭捕捉到排球與火箭同框的剎那,這幅“飛天扣殺”的畫面在社交媒體刷屏。
在江蘇揚州,百米長的“星際歸航號”回收船完成下水,不久將迎接中國首次火箭海上回收的挑戰。
……
2024年,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政策、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推動商業航天迅速發展。
“商業航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發展勢如破竹。公司也在需求牽引下快速發展。”一家衛星通信頭部企業負責人表示。
各地相繼制定商業航天發展規劃,部署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完善產業布局。北京提出在商業航天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聚焦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手機直連衛星驗證、低空運管控、自然資源廣域監測等十個商業航天的應用場景。
位于亦莊的“北京火箭大街”項目,是北京市規劃建設的共性科研生產基地。半月談記者近期在建設現場看到,科技互動展廳的外立面已亮相,整棟建筑如同一座火箭發射塔,未來市民可乘電梯抵達塔頂,俯瞰整座園區。3000平方米的展廳將常年布設航天主題展區,地下的測運控中心是展廳的“重頭戲”,市民未來在這里就如同親臨現場,觀看火箭發射。
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向半月談記者介紹,以航天技術為核心,帶動上中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從材料研發到電子制造,從軟件編程到精密加工,“火箭大街”讓“左鄰右舍”集聚成勢,給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我們將全力推進‘千企聯動、千星入軌、千億營收’商業航天創新集群建設。”
上海出臺促進商業航天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攻關航天運輸系統關鍵技術,推進規模化和創新示范應用。上海支持的“千帆星座”等迎來批量組網發射,未來有望提供商業服務,為交通運輸、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應急救災、低空經濟等領域賦能。四川發布《四川省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2030年)》,提出力爭2025年航天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2030年達1000億元,培育百億級企業2至3家。
“未來3年內,中國商業航天將迎來高光時刻。可回收火箭技術成熟,運輸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萬元以下。”藍箭航天創始人、CEO張昌武說。這家公司在2018年實現國內首次民營運載火箭發射。
跨越山海,場景多元
今年5月,“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五火箭成功發射,將4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使得我國首個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天啟星座”一期全球組網順利完成。藍箭航天正在加緊為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三號做首飛準備,按照計劃這枚火箭將在2025年最后一個季度進行首次軌道發射。當前,航天領域的首發首創首飛已經成為平常,并快速鏈接各種生態、產業。
中國商業航天雖然起步較晚,但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通過豐富的落地場景,正在持續挖掘商業潛力。相關研究機構發布的《“十五五”商業航天發展思路與路徑》報告認為,中國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實現快速發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時期迎來成熟期。
當前,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基本形成。在衛星研發層面,一批關鍵技術不斷創新,衛星批量生產、太空組網能力提速,我國衛星互聯網加密發射頻率提升,千帆星座及GW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續發射升空。再看發射層面,朱雀二號、谷神星一號、引力一號等10余款新型號商業火箭陸續首飛。同時,航天發射場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彭偉認為,當前我國商業航天業務范圍覆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形成了粗具雛形的產業體系。上游眾多運載火箭可提供發射服務,各類商業衛星星座建設穩步推進。中游商業測控已形成業務化運行能力,成為國家測控體系的有益補充。下游通信、導航、遙感等各類應用加速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銀河航天政企合作總經理邢一春信心滿滿:“商業航天在政策、產業、市場以及技術層面都得到快速發展,公司正加快迭代衛星研發制造,持續強化商業模式和供應鏈建設。”
與此同時,“航天+”等新業態快速延伸拓展,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在消費市場,越來越密集的衛星發射帶火了“航天游”。在海南文昌,每逢火箭發射前夕,經常出現“一房難求”“一桌難訂”的爆滿情況,當地酒店還推出相關主題產品和套餐。在山東日照的海上發射平臺周邊,當地已規劃觀景平臺、航天主題民宿和科普體驗館。
在農業發展方面,在山東壽光蔬菜基地,菜農利用衛星傳輸的最新圖片,了解土壤墑情、防災信息。在航天育種中,小麥大穗型品種易倒伏的難題得以解決,太空椒讓畝產翻了一番……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航天育種累計推廣面積突破1.5億畝。
深遠的影響還發生在醫療領域,航天領域用于保障航天員健康的方法、藥物和器械,很多已用于解決普通人群的相關健康問題。例如,醫療領域的機械手臂、牙齒矯正材料等。我國在空間站航天醫學實驗領域圍繞多個醫學研究方向,布局開展數十項航天醫學創新性實驗研究。
任重道遠,攻堅克難
中國商業航天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一些受訪的專家和學者表示,民營企業在商業航天領域發展還有不少短板,一些地方對于商業航天的發展規劃和指引還不夠明晰,基礎的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有待完善。目前的資源供給,不能充分滿足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需要,商業航天尚未進入大規模商業運營階段。
聚焦市場與技術挑戰,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少寧說,市場上密集的星座組網發射任務對低成本、大運力、高頻率的火箭發射需求十分迫切。從競爭格局上看,固體運載火箭同質化競爭激烈,價格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液體火箭已逐漸成為商業航天市場的主力軍,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成為爭奪的焦點,飛行可靠性、成本價格成為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金融正發揮前所未有的撬動作用,推動基礎裝備發展和科技攻關,助推產業升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25上半年我國商業航天已公開融資事件39個,披露金額達37.3億元。其中,火箭發射領域融資金額占全部的33%,在各細分領域中占比最大,反映出市場對該領域發展潛力的高度認可。金融政策紅利也在持續釋放。6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
商業航天領域生態主導型企業、關鍵環節和細分領域中小企業隊伍將不斷壯大。低軌衛星星座建設加速,商業航天發射任務頻繁,一箭多星漸成常態。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上萬億市場規模到來,必將為行業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半月談記者:郭宇靖 吉寧
(半月談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