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五大產業鏈群向集聚化集約化發展
本報通訊員 陳風軍 龔安平 張慶軍 閻隆昭
今年以來,鎮安縣以打好“重點產業鏈群建設”硬仗為主線,強化“鏈式思維”,推動康養旅游、新材料、清潔能源、特色農業、智能制造及電子信息五大產業鏈群向集聚化、集約化發展,讓一條條產業鏈變成富民強縣的“幸福鏈”。
鎮安抽水蓄能電站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開工建設的首個抽蓄電站工程,單日可滿足200多萬戶用電需求。年均實現節約標煤約1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0.5萬噸,二氧化硫約0.28萬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有兩座水庫,一座上水庫,一座下水庫。在白天新能源大發期間,也就是我們的用電低谷期間,我們將水從下水庫抽到上水庫儲存起來,當夜間用電高峰期間,我們把上水庫的水放下來發電,給電網提供穩定的電源。”國網新源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有限責任公司運行部主任肖云峰介紹。
走進鎮安鯉躍智慧三產融合產業園的養殖車間,一排排碩大的養殖桶整齊排列,桶內鱘魚、鴨嘴魚、鱸魚等歡快地游動著。數字化智能養殖系統的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水溫、溶氧、pH值等關鍵數據。
鎮安鯉躍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楊欣華介紹,現在讓魚兒“上樓”,運用循環水養殖技術和數字化智能養殖系統,為魚兒創造了更穩定、更適宜的生長環境。
目前,園區養殖用水經過層層處理后循環利用,利用率達到95%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實現了綠色高效養殖。在養殖規模上,單桶年產量約為6.5噸,整個公司的年產量更是高達16萬噸。產業園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機會。
云蓋寺鎮云鎮社區居民董虎家住公司附近,他在這里上班每月工資4000多元,“工作輕松,還能照顧家里,一舉兩得。”他笑著說。
除了吸納周邊村民就業,公司還為農戶提供從魚苗供應、技術指導到產品回收的一站式服務,帶動1300多戶群眾從事漁業養殖,戶均年增收1.2萬元,讓生態好水變富民活水。
“我們還計劃打造漁業科普旅游基地,讓游客參與漁業科普活動,品嘗新鮮的魚肉美食,感受鄉村漁業的獨特魅力。”鎮安鯉躍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凱說。
康養旅游是鎮安縣首位產業,也是月河鎮羅家營村老百姓的“金飯碗”。每到節假日,羅家營熱鬧非凡,摩托艇疾馳、觀光車載客駛向農家院,一派熱鬧景象。
來自西安的游客唐飛說:“周末想放松一下,開車不到兩小時,就能從西安的喧囂一頭扎進這青山綠水間,坐坐船、嘗嘗當地特色,娃也有地方玩,多舒坦!”
2023年,羅家營村村集體將水庫游船經營權租給縣鄉村振興投資開發公司,還自籌資金購入4輛觀光車解決游客接駁問題。公司隨后又升級5個水上娛樂項目,新引進的摩托艇、水上飛龍廣受年輕人喜愛,村民們也紛紛開起農家樂和民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前守著這水庫,只當是澆地的水源。現在,它可是全村人捧在手里的‘金飯碗’!”羅家營村黨支部書記劉建東說起現在的村級產業,笑得合不攏嘴。
從“清潔能源”助推綠色增長,到“硬核科技”激活創新動能,再到“康養產業”出圈活力迸發,鎮安縣立足新發展階段,正以重點產業鏈群建設為牽引,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以來,全縣著力打好重點產業鏈群建設硬仗,初步實現了從單一鏈條突破向產業集群躍升的轉變,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鎮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魏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