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陜西省三秦工匠”馬飛

△馬飛在山陽職教汽車實訓室內為學生們講解智能充電實訓系統相關內容。

?馬飛在2025年陜西省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三秦工匠表彰大會現場。
本報記者 李小龍 黃朝梅
“技能成就出彩人生,技能創造美好生活,技能支撐強國戰略。”這句話深刻詮釋了職業教育的價值與使命,而馬飛——一名扎根山陽縣職業教育中心的普通教師,正用深耕不輟的堅守踐行著這份信念,在技術鉆研與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今年4月28日,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如期而至:馬飛被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三秦工匠”稱號。這份表彰,既是對他多年來在技術鉆研中精益求精、在教書育人中潤物無聲的充分肯定,更是對千千萬萬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的職教同仁的崇高褒獎,生動映照出國家弘揚工匠精神、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戰略。
解鎖職教育人新篇
從象牙塔到職教園,從逐夢都市到深耕講臺,馬飛的職業之路,藏著一位職教人對初心的堅守與對匠心的追求。
2008年7月,從渭南師范學院物理學專業畢業的馬飛,懷揣“闖世界”的夢想踏入西安,卻先后在房產銷售、工地務工的漂泊歲月中飽嘗現實艱辛。
同年12月,生計的壓力與家人的殷切期盼交織,馬飛告別都市漂泊,回到家鄉,成為山陽縣職業教育中心一名臨聘物理老師。
初入職校,一臺突發故障的實訓設備讓他結識了來自漢中的夏老師,也自此點燃了他對職業教育和技術學習的熱忱。
“夏老師技藝精湛,面對故障沉著冷靜,三下五除二便手到病除,還能清晰透徹地講解原理和編程邏輯。那一刻,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的職業方向!”馬飛回憶時依舊難掩激動,“我太喜歡職業教育了,也太喜歡學習技術了,我也要成為夏老師那樣有真本事的人!”
當時,因學校電子電工專業師資匱乏,物理專業出身的馬飛,雖是行業“門外漢”,卻硬著頭皮開啟了邊學邊教的征程。從基礎的電子電工,到PLC技術、工廠供電,他幾乎包攬了該專業的全部課程。
“沒有設備就自費買書,遇到難題就虛心向夏老師請教,潛心鉆研。”馬飛說,夏老師離開后,他一頭扎進實訓室,反復搭建電路、驗證理論,在無數次的失敗與摸索中,硬是啃下了專業技能的硬骨頭。
這段經歷讓馬飛深刻領悟到:“職業教育要培養技能人才,教師自身必須掌握技能的‘金剛鉆’。沒有過硬的本領,一切育人理想都是空中樓閣。”
2011年,為期50天的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成為關鍵契機。高強度的實戰淬煉讓他系統掌握了電子電器維修核心技能,考取維修電工高級工證書,更明晰職教教師的價值在于以技術點亮學生的職業理想。次年9月,馬飛走上班主任崗位。他面對的學生,大多是中考失利后,對學習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孩子:講解復雜的電路原理時,他們眼神茫然;演示精密的維修操作時,他們手指笨拙。
但馬飛始終堅守一個信念:“每一個生命都蘊藏著獨特的潛能,職教學生并非天生‘差生’,只是尚未找到開啟自身技能寶藏的那把鑰匙。無論起點高低,他們都應平等地享有掌握一技之長、成就精彩人生的權利。而職業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要做那把精準的鑰匙,做那盞穿透迷霧、照亮前路的明燈。”
深耕職業教育沃土
為追求更高技術境界與先進教育理念,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馬飛入選“機電一體化技術”國家級培訓,赴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深造80天。這段經歷成為他職業生涯的精神洗禮與技術涅槃,不僅接觸到先進設備、聆聽前沿講座,更被清華“行勝于言”的務實校風深深感染。
培訓中的“排雷機器人”項目更是讓他終生難忘。“在博士導師的指導下,我們團隊從零開始,獨立設計制作,通過分工協作、自主探究攻克諸多技術難關,最終斬獲第一名。”馬飛說,這份源于創新突破的成就感讓“行勝于言”成為他畢生恪守的信條。
在清華培訓期間,馬飛敏銳地捕捉到中國汽車產業轉型機遇后,他主動申請從機電班轉到汽修班,憑借鉆研勁頭考取汽車維修工技師證書,為學校后續開設汽修乃至新能源汽車專業埋下伏筆。
清華歸來,馬飛將“做中學”理念深植教學,開啟大刀闊斧的改革。他發起“變廢為寶”實戰營,收集損壞電器作為實訓教具,手把手帶領學生拆解、檢測、修復,讓抽象技能變得可操作,在實戰中傳授安身立命的本領。同時推行“賽教融合”,指導學生參與多項省級技能大賽并屢獲佳績,以獎牌提振學生自信,印證“技能改變命運”。
2019年,為了響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學校專業升級需求,馬飛主動請纓,從熟悉的電子電工專業教師,轉型為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師。
同年7月,馬飛赴北京參加“新能源汽車技術”企業實踐培訓。面對高壓電路系統等全新知識體系與項目式教學模式,馬飛白天深耕實訓車間,晚上攻堅理論難點,即便嘴角熬起水泡仍求知不輟,最終以優異成績獲得北汽新能源認證的“新能源汽車高壓電培訓師(中級)”資格證書,還被推選為培訓班班長。
回到學校,馬飛把最前沿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精心拆解、轉化,設計成學生能聽懂、可操作的實訓項目。這種“做中學”模式,不僅錘煉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塑造了他們迎難而上、精益求精、敬畏規程的工匠品格。2019年,馬飛指導的首屆新能源汽車專業4名學生,首戰市級技能大賽便斬獲團體一等獎,他本人也被市教育局評為“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項目優秀指導教師”。
學生王義發因舌系帶問題口齒不清,學習進度較慢,但踏實肯干,在備戰省賽時遇技術瓶頸萌生退意。“我用清華‘行勝于言’的精神和‘龜兔賽跑’的寓言開導他,告訴他只要方向正確,腳踏實地一步步走,終會抵達終點。”馬飛說,最終,王義發所在小組不負眾望,奪得省賽二等獎。
深耕教學之余,馬飛始終以創新為工匠精神的核心,持續探索創新路徑。他推行“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思”的課堂革命,構建“項目引領,三元聯動”育人模式,2023年獲省級職教教學成果一等獎,個人斬獲省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職組一等獎。他打造“夢想孵化器”工作室,自費購置器材,深夜指導學生將靈感轉化為項目,實現學校省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零的突破。
培育新時代工匠
“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馬飛深知,“三秦工匠”這份榮譽不僅是對過往的肯定,更承載著傳承工匠精神、延續職業教育薪火的重任。
“我將培育優秀后備人才作為核心使命,以多元行動踐行育人擔當,讓能工巧匠的基因代代相傳。”馬飛說。
面對學校青年教師成長需求,馬飛毫無保留地分享積累的教學經驗、技能大賽指導技巧、科創項目孵化心得與專利申報實踐經驗,重點結對指導楊媛等8位新教師。通過手把手帶教、項目實戰打磨,助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多人獲陜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成為學校職教生力軍。
馬飛始終以職業技能競賽為檢驗教學成果、錘煉學生本領的核心平臺,深耕科學選拔、系統培訓與精準指導。2020年、2022年,他指導的學生在省級中職技能大賽同項目中分別拿下二、三等獎。更可喜的是,曾參加省賽的王昊,升入高職后持續精進技能,2024年奪得陜西省高職“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賽項一等獎,更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中為陜西隊斬獲銅牌,詮釋了工匠精神生生不息的傳承力量。
自2019年“科技創新(馬飛)工作室”成立以來,馬飛主動延伸育人邊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更廣范圍播撒“崇尚技能、勇于創新”的火種。他面向全縣青少年舉辦2場科技創新主題講座,線上線下覆蓋師生超4萬人次;深入社區、鄉鎮開展科普宣傳與技能展示活動30多場,用實操演示拉近技術與群眾的距離;借助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發布科普知識、創新案例等內容200多條,讓技能魅力觸達更多受眾。
馬飛以實際行動,在校園內外全力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新的濃厚氛圍,讓工匠精神扎根土壤、蔚然成風。
踐行育人惠民使命
“師者,當以仁愛之心回饋社會。”作為人民教師,馬飛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鉆研技術、教書育人之余,以一技之長踐行社會責任,用拳拳愛心溫暖他人,彰顯新時代工匠的情懷與擔當。
技能惠民,服務鄉鄰零距離。馬飛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常年為學校同事、周邊社區居民提供義務家電維修服務。廢舊電器經他和學生巧手修復,既成為鮮活的教學實訓案例,又能重返家庭發揮作用——修好的電飯煲守護著老人的熱飯時光,重啟的電風扇驅散炎夏燥熱,用技能傳遞的點滴溫暖,讓他在服務中收獲滿滿充實感。
投身公益是馬飛踐行工匠精神的重要底色。多年來,他累計參與志愿服務30多場次,擠出一部分工資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關愛退伍傷殘軍人、退休老黨員、孤寡老人等群體,疫情期間支援一線工作者,暴雨洪災時心系受災群眾。2021年,他參與發起“安德愛心志愿服務隊”,足跡遍布山陽縣18個鄉鎮,個人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8萬元,義務維修家電200多件,惠及群眾1200多人次。
正如同事所言:“講臺上是精益求精的嚴師,生活中是樂于助人的暖男,公益路上是沖鋒在前的先鋒。”2024年,他榮獲“商洛好人”(第一期),并獲得山陽縣第四屆“敬業奉獻類”道德模范提名獎,這些社會認可,是對他踐行社會責任、弘揚大愛的最好褒獎。
“默默耕耘赤誠心,云淡風輕書春秋。”回望十六載職教路,從初出茅廬的迷茫青年到“三秦工匠”,支撐馬飛砥礪前行的,是對技術的熱愛、對學生的責任、對職教的堅守以及“行勝于言”的實干哲學和追求極致的工匠信念。
一路走來,他收獲頗豐:“商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陜西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等榮譽加身,手握4項實用新型專利與1項軟件著作權,帶領師生斬獲各級科創與技能競賽獎項超200項。
“我將更加聚焦解決實訓與生活實際問題,以實用創新服務實踐、創造價值。”馬飛說,他將繼續堅守三尺講臺,以微光聚炬,為技能強國、制造強國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