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縣第三初級中學師生徒步洛惠渠傳承紅色基因
本報通訊員 畢波波
晴雪映照,渠水悠悠。冬日的秦嶺山脈以其雄渾的臂膀,擁抱著一條蜿蜒了半個多世紀的“人工天河”,也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11月18日,洛南縣第三初級中學組織師生奔赴洛惠渠紅色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全程約1.7公里的徒步研學活動。這不僅是一次體力的考驗,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師生們踏著先輩的奮斗足跡,用身心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不怕犧牲”的洛惠渠寶貴傳統,讓凝結于歷史中的紅色基因在青春的血脈中澎湃奔涌。
隊伍從洛惠渠索橋出發,目的地是洛惠渠紅色教育基地。這條路,曾是當年洛南人民劈山引水的生命線。今天,它成為一本攤開的、立體的歷史教科書。
同學們手持紅旗,一路向前。講解員的講述,將時光拉回到20世紀50年代:“那時,洛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我們的先輩,就是憑著手中的一錘一釬,在這懸崖峭壁上,硬是開鑿出了全長63公里的‘生命渠’……”風聲過耳,仿佛與當年修渠人響徹山谷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同學們凝神靜聽,腳下的山路似乎也因此承載了別樣的重量。
“腳下的路,是當年的修渠人用生命和汗水鋪就的。今天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是與先輩的對話。”這句話,成了此行最深刻的注腳。學生崔致遠望著遠處峭壁上如絲帶般蜿蜒的渠水,感慨道:“之前在學校老師經常給我們講洛惠渠寶貴傳統,總覺得有些抽象。現在站在這里,親眼看到這懸掛在半山腰上的渠水才明白,‘人工天河’這四個字不是憑空而來的。”
行程接近尾聲,汗水浸透衣背,每個人的腳步都如同灌鉛般沉重。
“累嗎?累!但比起當年的修渠人,這點苦算什么?”不知是誰喊了一句,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洛南縣第三初級中學黨支部副書記王永強為大家鼓勁:“修渠人用一年多時間鑿山開渠,我們今天只用半天時間挑戰自己,堅持下去,就是勝利!”被感染的同學們重新振作,互相加油打氣。雄壯的紅歌在山谷間回蕩,驅散了疲憊。
歷經一個小時的跋涉,當到達終點洛惠渠紅色教育基地時,全體師生爆發出熱烈歡呼。汗水濕透衣服,但每一雙眼睛里都閃爍著前所未有的自豪與堅毅。
在總結會上,洛南縣第三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米建國說:“今天,我們用雙腳丈量了1.7公里的山路,更用實際行動體驗了修渠先輩的堅韌與擔當。洛惠渠寶貴傳統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炬。我們要以先輩們為榜樣,真學本領、學真本領,把這次徒步中的體驗帶回校園、帶進未來的人生征程——在學習中敢于攻克難題,在生活中勇于直面挑戰,在集體中懂得團結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勇當開路先鋒、爭做奮斗榜樣。”
據了解,此次徒步研學是洛南縣第三初級中學系統化、常態化傳承洛惠渠寶貴傳統的一個縮影。兩年來,洛南縣第三初級中學將洛惠渠寶貴傳統全方位融入育人體系:積極組織師生聆聽洛惠渠寶貴傳統報告會,接受藝術化的洛惠渠寶貴傳統洗禮;每學期開展10場理論宣講,深入解讀洛惠渠寶貴傳統內涵。今年,該校還舉辦了洛惠渠寶貴傳統系列活動,讓青年學子以各自擅長的方式表達對洛惠渠寶貴傳統的理解。
如今,洛惠渠水依然灌溉著萬畝良田,洛惠渠寶貴傳統亦如涓涓細流,深深融入洛南縣第三初級中學師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內化為一種文化自覺與前行動力。相信這些在磨礪中成長的青年學子,必將帶著這份精神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用青春與奮斗書寫屬于新時代的精彩答卷,讓洛惠渠寶貴傳統在新征程上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