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鑫

四口油鍋一次性可炸100根麻花。
秋雨后的洛南縣麻坪鎮孤山村,空氣清新,涼意十足。10月16日清晨,村民齊友玲早早出門,走進村里的洛南縣麻坪鎮聚豐食品加工廠,熟練地換上工作服,開啟了一天的“搓麻花”工作。
12名工人、一臺和面機、一臺揉面機、四口電油鍋和一輛送貨車,構成了這家手工麻花廠的核心。
齊友玲和工友趙慧霞等人配合默契,配料、和面、醒面、分塊、搓條、擰麻花、二次醒面……每一步都有條不紊。
“油熱好嘍,開工!”隨著工頭一聲吆喝,一根根扭好的麻花被依次拉伸投入油鍋,滋滋聲響中,100根金黃酥脆的麻花在幾分鐘后就出鍋了。僅半天工夫,新炸的麻花就堆成了小山,濃郁的香氣彌漫在整個車間。
下午4時許,郵政快遞車駛入廠區,將當天網購的麻花運往縣城中轉,再發往全國各地。這一幕,是聚豐食品加工廠負責人張建峰拓展線上銷路后每天的固定場景。如今,他索性住在廠里,全身心撲在麻花產業上。為了進行網絡銷售,他出資1萬多元購置新手機和燈光設備,聘請當地專業電商指導直播帶貨,還開通了短視頻平臺的網上店鋪。10月16日,網店就接到40多單,訂購5000多根麻花。
這門紅火的麻花生意,是張建峰用12年時間打拼出來的。10多年前,做小生意的他本想在西安經營洛南特色面食馃子,購置了和面機、揉面機等設備,卻因多種因素未能成功。看著閑置的設備,他不愿就此放棄,便回到老家孤山村,轉做麻花生意。試運營后市場反響不錯,他便扎下根來專心經營。
創業初期,張建峰帶著員工跑遍了周邊市場。超市、企業、工地、學校、飯店……他托熟人、找渠道,積極推銷,還認真收集顧客意見改良口味。同時,他堅持薄利多銷,一根麻花零售價1元,這12年間從未漲價。
憑借過硬口感和實惠價格,麻花慢慢打開了市場。如今,線下銷路已覆蓋西安,商州的牧護關、板橋、北寬坪等鎮,丹鳳的蔡川鎮,洛南縣城、麻坪、石門鎮等地,日銷量穩定在五六千根,常常供不應求。
產業步入正軌后,張建峰開始琢磨精細化、多樣化發展。“單是包裝袋子,就反復設計了好幾次。”他說,最初的簡陋包裝既不適合進商超,也不利于電商銷售。在朋友建議下,他最終敲定了一款外形美觀、特色鮮明的包裝。口味上,他在原味基礎上改良出酥、脆、軟三種麻花,還開發出原味、香辣、麻辣等多種口味的小麻花,并推出組合裝滿足不同需求。
“逢年過節,朋友都搶著要這麻花,一箱都不夠分!”工人趙慧霞笑著說,廠子運營后,村里又熱鬧起來,車間里的忙碌身影、進出的送貨車,都讓大家覺得日子有奔頭。
張建峰介紹,廠子生意最火時,日銷量能達到八九千根甚至上萬根,目前穩定在5000根左右,常年吸納12名村民務工,其中3人是脫貧戶,一年發放工資20多萬元。
如今,直播帶貨讓孤山村的麻花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網店和直播間都運轉起來了,還在培養自己的主播。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泉州都有了顧客。”張建峰說,僅半個月,線上就成交600多單,賣出6000多根麻花。節假日里,生產線更是開足馬力,工人們加班趕單,只為讓更多人嘗到這份來自秦嶺山村的酥脆香甜。接下來,他還計劃進一步拓寬銷路,讓這根小麻花承載著村民的希望,銷得更遠、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