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周娜 劉璇
打鐵,這門自鐵器時代誕生的原始鍛造工藝,沉淀著人類文明演進的厚重歷史。
20世紀80年代,是這門手藝最為興旺的時光。那時的城鎮街巷間,打鐵鋪隨處可見——火爐里炭火熊熊,風箱一拉,“呼嗒呼嗒”的聲響里,鐵塊漸漸燒得通紅。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鐵匠掄起鐵錘,在鐵砧上反復敲打,火星隨著“叮叮當當”的節奏濺落,轉眼間,鋤頭、鐮刀等農具,鐵鍋、鐵勺等日用品便在千錘百煉中成型。
在丹鳳縣商鎮老街一隅,有一家鐵匠鋪靜靜佇立,斑駁的墻壁、陳舊的打鐵工具,訴說著往昔歲月。
鐵火交織印變遷
今年60歲的賀增良,是商鎮社區九組人。1994年,憑借著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對打鐵技藝的執著追求,賀增良在商鎮老街開啟了自己的夢想之旅。當時,傳統農具在農業生產中仍占據重要地位,周邊村落的農民對各類鐵制農具需求旺盛。他看準時機,收拾出自己在商鎮社區老街拐角處的一間鋪面,購置了風箱、火爐、鐵錘等工具,一間簡陋卻充滿希望的鐵匠鋪就此誕生。
創業初期,條件十分艱苦。夏日里,爐火灼人,錘聲叮咚,賀增良在狹小的鋪子里面揮汗如雨,鐵砧上燒紅的鐵塊映亮他汗濕的額頭和寬闊的胸膛;冬天,寒風猛灌,他滿手凍瘡仍堅持鍛打,落錘之處火星四濺,鐵花飛落在地上,將厚實的冰層逐漸消融……
憑借過硬的手藝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賀增良打造的鋤頭、鐮刀、犁耙等農具以質量上乘、經久耐用著稱,逐漸在周邊村落打響了名氣,本村及鄰近村民大多到他店里訂購農具,善良的他還免費幫助村民維修農具。
薪火相傳續根脈
在賀師鐵匠鋪,打鐵這門技藝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鐵匠鋪采用傳統的師徒制,不僅傳授打鐵技藝,更注重培養徒弟的品德和敬業精神。每一件鐵器都要經過選料、加熱、鍛打、淬火、打磨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把關,絕不偷工減料。徒弟們從生火、拉風箱開始,一步步學習,在漫長的磨礪中領悟打鐵的精髓。
“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謀發展。”賀增良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選料時,他會根據不同的用途挑選合適的鋼材,確保鐵器的質量和性能。加熱時,要求精準掌握火候,讓鐵塊達到最佳的鍛造溫度。鍛打是最關鍵的環節,需要師父和徒弟默契配合,大錘、小錘錯落有致地敲打,賦予鐵塊形狀和力量。淬火則決定了鐵器的硬度和韌性,時機和水溫的把握全憑經驗。
鐵匠鋪還承載著地方民俗文化。每逢春耕、秋收時節,村民都會來鐵匠鋪購置或修理農具,這里成了交流農事經驗、傳遞鄉村信息的場所。逢年過節,一些老客戶還會帶著自家的農產品來感謝鐵匠師傅,濃濃的鄉情在鐵火間傳遞。
千錘百煉守初心
“打鐵必須自身硬”,既指工具要比材料更堅硬,更喻示律人先律己。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任何一個職業行當,都是同一個道理。
曾經遍布街巷的鐵匠鋪隨著工業化浪潮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走村串戶的鐵匠逐漸難覓蹤跡,很多同行紛紛轉行,另謀出路,但賀師鐵匠鋪卻留住了一批忠實的老客戶。
“咱打的不是鐵器,是良心,要讓鄉親們用得放心。”賀增良把這門手藝里藏著的耐心、專注與巧思,化作一種“工匠精神”的符號,沉淀在民俗文化的肌理中,被人們悄悄記掛著。這種超越個人得失的胸懷,恰恰是文化傳承的核心。
面對市場的變化,鐵匠鋪也積極做出調整,除了繼續打造一些傳統農具滿足少量農戶的需求外,賀增良還會制作一些建筑施工用的鐵鍬、鏨子等工具,以自己的方式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著力量。鐵匠鋪也逐漸成為了丹鳳縣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吸引著不少外地游客前來參觀,感受傳統打鐵技藝的魅力。
爐火熊熊,錘聲陣陣,賀增良用匠心把傳承與創新化作精粹,藏著風骨與柔韌,在歲月的洗禮中根基永固,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