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典型經驗根植于基層,來自于一線,操作性和指導性都很強。特別是山陽縣的特色和亮點,貴在革故鼎新,重在規范管理,好在惠民便民,引領了全市社會救助規范化的發展水平,值得在全市各縣區加以推廣。”在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鎮村創建現場推進會上,副市長柳憲軍作了重要講話,并對下一步社會救助示范鎮村創建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要在認識上再提高。前三季度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鎮村創建活動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總歸起來就是思想重視不夠的問題。一是個別地方消極應付,以文件、會議落實創建,責任不清,任務不明,行動遲緩;二是個別地方在工作上有畏難情緒,創建活動停留在換些表冊、制度上墻等“面子工程”上,缺乏實質性內容。這兩種不良傾向,必須堅決克服。今年7月上旬,中央編辦、中央農辦、民政部等13部委和省編辦、省農辦、民政廳等13廳局先后下發文件《關于開展社會救助專項治理的通知》,決定從7月至10月在全國、全省開展社會救助專項治理工作。最近省政府第186號令《陜西省社會救助辦法》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這些是我們今后開展社會救助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抓好《辦法》的貫徹落實,是當前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商洛最大的工作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救助規范化建設是社會救助事業健康發展的命脈,各基層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一定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站在關注民生、解決民生的大局中去認識。
二、要在“規范”上下功夫。執行政策要規范。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好中省各項救助政策,各縣區出臺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既要及時,又要符合上級要求,救助標準執行要嚴格到位,真正體現按標施保、應保盡保。職責主體要規范。縣鎮村三級要厘清各自工作職責,各履其職,各負其責。鎮(辦)政府是受理申請、入戶調查、組織評議、審核和公示的主體責任,縣區民政局是審批的主體責任,村(居)委會職責是協助鎮(辦)政府做好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公示等相關工作。操作程序要規范。在辦理城鄉低保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入戶調查、組織評議、審核、公示和審批等幾個關鍵環節一個也不能少,該參加的人一定要參加,少了哪個環節就可能出問題。鎮上組織的入戶調查一定要達到100%,縣局組織的抽查一定要達到30%以上,這些都是硬性要求,絕不能馬虎。縣鎮村三級既不能越權辦理,也不能失職瀆職,既不能隨意減少規范性程序,也不能隨意設置繁雜的程序,既要按規定的規范程序進行,也要在實際工作中大膽探索、積極創新。
三、要在“精準”上求實效。能否準確實施救助,是衡量社會救助工作成效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社會救助工作成敗的根本性問題。“精準”二字就是要做到:運用政策精準、救助對象精準、救助標準精準、分類施保精準。是否做到了救助精準,檢驗的標準就是看老百姓是否滿意。所以,開展規范化創建活動,就是要在精準上取得實效。一要做到執行各項社會救助政策精準把握。無論是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還是醫療救助、臨時救助,都有其基本的保障對象認定標準體系。在具體工作中,絕不能搞變通、冒風險。各縣區要通過創建活動,逐步形成救助準入的完整鏈條和程序嚴謹、真實準確的規范體系。二要全面建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機制。著眼于當前低收入家庭收入多樣化和隱形化的實際,繼續強化傳統調查手段,推進信息化技術應用,全面建立民政與政府相關部門和金融、證券、保險等行業之間的居民收入和財產信息核對機制,確保救助對象認定工作的全面性、準確性和合法性。三要認真落實救助對象動態管理要求。要進一步規范城鄉低保清查工作,采取保障對象定期報告和民政部門不定期分類復查等方式,對“三無”救助對象每年核查一次;對于短期內收入變化不大的救助對象家庭,每半年核查一次;對于收入來源不固定、有勞動能力和條件的救助對象家庭,實行城市按月、農村按季進行核查,保證救助對象有進有出,補助水平有升有降。四要切實加強監督檢查長效機制的落實。市、縣級民政部門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專項督查檢查,要加強對社會救助專項資金的管理,加強社會救助工作事前、事中監督,推進社會救助監督管理常態化。同時,各縣區要公開社會救助舉報投訴電話,全面落實社會救助信訪工作專人負責、首問負責制,抓來信來訪要突出預見性、敏銳性、主動性和徹底性,做到有訪必復、件件查實、有錯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