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群眾辦事零障礙
中村鎮是山陽縣今年首批確定的社會救助規范化鎮村創建示范點之一。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創建工作,建立了科級領導包片、一般干部包村、黨員和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包戶的“三包”工作機制,在每個村設立社會救助工作聯絡站,每個村落實了2名社會救助聯絡員。該鎮的社會救助規范化創建工作,突出了受理申請、入戶調查、組織評議、審核和公示主體責任的落實。在中村鎮政府大院里,在包片領導和駐村干部入戶調查及民主評議的基礎上,鎮政府及時將2015年第三季度全鎮社會救助對象審核結果及縣民政局審批的結果張貼于公示欄上,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實現了社會救助對象評選的公開透明。在鎮便民服務大廳,服務窗口擺放著社會救助宣傳冊、宣傳單、一次性告知清單、辦事流程、辦事指南和各類救助申請表以及“一門受理,協同辦理”轉辦單和推行“五項制度”群眾辦事干部代辦登記冊,方便了群眾辦事。觀摩人員相互交流經驗,翻閱宣傳冊,用手機拍照“取經”,整個大廳洋溢著濃厚的學習氣氛。記者發現,大廳內專門設立了社會救助窗口,整合民政、勞動保障、人力資源、計劃生育、農業綜合等多部門救助資源,集中辦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業務,實現資源共享、“一條龍”服務,及時將特困戶、低保戶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救助范圍,實現了群眾辦事零障礙,干群關系零距離。
特色二:救助政策“走村入戶”,救助對象建檔立卡
在創建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示范村的過程中,中村鎮洛峪街村在多年的實踐中體會到,只有讓群眾知曉社會救助政策才是關鍵所在,只有實施精準救助老百姓才歡迎。為此,該村除抓好常規形式宣傳外,還將各項救助政策、辦事程序、辦事指南、救助標準、救助情況等全部上到電子觸摸屏,供群眾及時查詢;利用電信網絡平臺,定期發送救助政策短信,群眾的政策知曉率達到了100%。觀摩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洛峪街村對各類救助對象實行掛牌管理,把每戶低保戶的家庭人口、家庭財產、年收入、貧困原因及救助檔次等制作成活動卡片,看了使人一目了然,陽光透明。同時,該村實行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雙重管理。對各類救助對象建檔立卡,分門別類建立檔案;對每戶低保戶都按照市上的要求完備各項材料,一戶一檔,分類管理;設立專門檔案柜,落實專人管理,做到管理查閱有人負責。
特色三:民主評議公開透明,“端平社會救助一碗水”
在山陽縣城關街道辦事處伍竹園社區,觀摩團學習了該社區在創建社會救助示范村(社區)中的特點和經驗,并觀看了社會救助民主評議宣傳片。伍竹園社區召開的低保民主評議會,參會人員齊全、入戶調查深入、評議程序規范,評議討論熱烈,答復提問到位,評議結論準確,給與會人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據伍竹園社區黨支部書記賈振虎介紹,今年以來,社區在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創建活動中,注重發揮社區在協助進行政策宣傳、協助開展入戶調查和民主評議、協助公開公示、協助實行動態管理和協助建立主動發現機制等方面的作用,明確了創建任務和標準,夯實了創建責任和措施。通過規范化創建,伍竹園社區低保由原來112戶200人減少到40戶109人,做到了按標施保,切實實現了精準救助。
特色四:落實“五項制度”,民政干部是群眾的貼心人
最后,觀摩團又實地參觀了山陽縣民政局社會救助規范化便民服務大廳。一走進便民服務大廳,讓人眼前一亮,大廳設有一門受理、城鄉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社會養老、民政事務等6個服務窗口,所有民政業務全部可在大廳辦結。記者了解到,在今年社會救助規范化鎮村創建工作中,縣民政局籌措8萬元資金,將原辦公樓一樓進行改建,配置了便民設施。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進入大廳辦理,群眾來局辦理社會救助等事務從遞交申請、審核審批、用印蓋章、檔案管理,實行“一條龍”流水服務,極大方便了群眾。在提升硬件建設質量的同時,他們選調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干部進入大廳各窗口崗位,從統一著裝、掛牌上崗、文明用語、服務態度等細節抓起,全面提升便民服務水平。新便民服務大廳運行2個月以來,共接待群眾1680余人次,日均辦理審批事項37件,獲得了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一致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