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1月8日電 (記者 李庭耀 楊杰英)2025海峽兩岸臺駘文化研討會8日在山西太原舉辦,100余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臺灣張氏宗親代表等溯源臺駘、傳承根魂,以臺駘文化為紐帶,深化兩岸根脈認同。
臺駘是中國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左傳》記載其“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被后世尊為“華夏治水鼻祖”與“三晉人文初祖”。臺駘祖父為張揮,發明創造了弓,為張姓始祖,故臺駘也被尊為張姓第三世祖。
研討會上,21位兩岸專家學者圍繞歷史溯源、治水方略、家風傳承、文旅轉化等話題展開交流,臺駘幾千年前“宣汾障澤”的治水事跡,以及其在臺灣民眾心中的地位成為熱議話題。
山西省臺灣同胞聯誼會黨組書記鹿妙紅表示,山西與臺灣地形相似,淵源深厚,聯系緊密,交往熱絡,臺灣島內有12座臺駘廟,同樣傳承著臺駘治水的精神。臺駘作為兩岸所共仰的人文始祖,是連接兩岸歷史記憶與心靈共鳴的橋梁。
“此次來到山西,既為尋根謁祖,也是一次交流之旅。我更希望推動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到大陸參觀和了解。”臺灣張廖簡交流協會理事長張國琳表示,看到山西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了解到一些臺灣青年在這里發展,他希望更多臺灣青年來到大陸,體驗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情況。
2006年,臺灣音樂制作人張士茗來到大陸追逐音樂夢想。在他看來,大陸發展機遇多、空間大。在大陸近20年的工作生活經歷,讓他堅信當初“登陸”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是張氏第149世,查閱家族族譜后得知,臺駘是我的第三世祖。我的先祖曾活躍于三晉大地,經歷多代遷徙至中國各地,于1768年遷至臺灣。如今我又在山西從事音樂創作與推廣,還成為‘山西女婿’。”張士茗表示,張姓位列臺灣四大姓氏,臺灣各地的張氏宗祠,見證了兩岸同宗同源、血脈相連的情誼。
本次研討會由山西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太原市文物局、山西省臺駘文化研究會主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