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8日電(記者 朱賀)“2025年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追思慰靈大會”8日在臺北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千余名受難人家屬及各界代表集會,緬懷20世紀50年代犧牲的進步人士。
儀式以“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兩岸同心 振興中華”為主題。現(xiàn)場宣讀的祭文指出,這些烈士包括反對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覺醒青年、光復后從大陸來臺的進步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家,以及反對內(nèi)戰(zhàn)的學生、工人與農(nóng)民。“他們?yōu)榫葒摇⒕让褡宥鵂奚@段歷史應重新為臺灣人理解”。
11月8日,“2025年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追思慰靈大會”在臺北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中新社記者 朱賀 攝臺灣地區(qū)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總會長周弘奇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應銘記烈士、先輩走過的路。堅持向兩岸統(tǒng)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奮勇前進,就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
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受邀參加。她表示,國民黨自前任主席連戰(zhàn)、馬英九以來,一直扛起歷史重任、追求兩岸和解,希望臺灣不再有“政治受難者”。她援引白色恐怖受難人陳明忠先生的話說,更希望看到兩岸和平,不再大動干戈。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為儀式發(fā)來祭文,呼吁兩岸同胞攜手共進,反對外部干涉,遏制“臺獨”冒險,共護臺海和平,共促民族復興。
11月8日,臺北秋祭白色恐怖受難者儀式在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民眾自發(fā)前來獻花。中新社記者 朱賀 攝秋祭現(xiàn)場,許多民眾自發(fā)獻花寄托哀思。來自臺南的大學一年級學生蔡勝全受訪說,他曾主動探尋這段被臺灣主流敘事埋沒的歷史,如今更理解先輩舍己為人、追求統(tǒng)一的崇高信念。
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陳明忠的女兒陳志平幾乎每年都參加秋祭。她表示,大舅馮錦輝1950年在此犧牲,年僅23歲。這些在獄中互稱“老同學”的人,即便遭受苦難,信念卻愈發(fā)堅定,出獄后仍將余生奉獻給兩岸統(tǒng)一事業(yè)。
“當年的受難者有許多臺灣土生土長的青年,如李友邦、林正亨,他們深受日本殖民統(tǒng)治壓迫,從臺灣奔赴祖國大陸投身對日抗戰(zhàn),完全認同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臺灣時事評論員王炳忠受訪說,民進黨當局篡改歷史,把進步人士的犧牲扭曲為與國民黨斗爭的政治資本,令人痛心。
他認為,鄭麗文作為國民黨主席參加秋祭,是對民進黨歪曲歷史的有力反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