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妮
秋日延安,裝滿故事的窯洞前,棗子紅、糜子甜,處處是歷史的訴說。放眼望去,山峁溝梁層林盡染,點染出斑斕的寫意畫卷。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抵達陜北,這里自此成為中共中央的“落腳點”,也成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出發點”。十三載崢嶸歲月,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作為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我深感自豪。
從見證思想光芒的革命舊址,到黨中央運籌帷幄的辦公舊址,再到重大歷史決策誕生的莊嚴場所,這里的每一塊磚石、每一寸土地,都凝聚著老一輩革命家的智慧與奮斗,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我們要挖掘好、講述好、傳承好延安故事,讓一代代人不斷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十四五”時期,延安革命紀念館持續加強與革命先輩親屬的溝通聯系,華僑青年王唯真手繪畫本、音樂家冼星海的指揮棒、黃河大合唱詞曲譜等3000余件珍貴文物入館珍藏。同時,我們制定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文物數字化保護方案》,為文物庫房添置了恒溫、恒濕和監測系統,通過數字化動態的微環境改造,讓每件文物都處于適宜環境。
文物保護不能僅靠“埋頭苦干”,更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我們先后對37件版畫進行修復,形成修復檔案、病害評估報告及病害圖,有效提高了文物保護和修復能力,也逐步強化了文物修復人才隊伍。文物不出庫房就能完成“體檢和治療”,避免了之前紙質文物在轉移修復中的“舟車勞頓”。通過探索數字化保護路徑,利用三維激光掃描、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我們加快對革命舊址進行數字化采集與存檔。這些數字模型不僅為文物保護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持,也為后續的數字化展陳奠定了基礎。
保護好革命文物,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我們深入挖掘舊址背后的歷史故事與精神內涵,創新展陳方式,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革命歷史可觸可感。紀念館精心策劃展覽,采用“編年體+專題”的方式,設計上突出人物序列紀念性、事件序列關聯性、文物序列史實性、精神啟示序列邏輯性,再現黨中央在延安的光輝歲月。館內陳列的珍貴革命文物,搭配生動的多媒體展示、沉浸式場景還原,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滾滾延河水,見證著一聲聲“到延安去”的奔走呼號;巍巍寶塔山,鐫刻著一段段“幾回回夢里回延安”的崢嶸歲月。我們守護延安革命文物,從延安精神中汲取養分。展望“十五五”,我們要以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技術體系、創新傳播方式,守護好珍貴的紅色資源,讓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為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本報記者賈豐豐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