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11月4日電 題:探訪交大西遷博物館:西遷精神何以薪火相傳,鑄魂育人
中新網記者 阿琳娜
“交大西遷博物館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張全家福,當年學校西遷,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以三位老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西遷人,毅然放下優渥的生活,奔赴西北。”交大西遷博物館學生講解員羅永睿說,自己在一遍遍的講解中,愈發理解是怎樣的一種責任與使命,讓老前輩們如此堅定,而這種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
走進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的交大西遷博物館,西遷教授穿過的舊棉衣仍帶著歲月的溫度,復刻的草棚大禮堂重現了當年的艱苦與堅守……一張張照片、一幅幅圖表、一件件實物,2200余件展品共同拼湊出西遷人的奮斗軌跡,體現著西遷人“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篳路藍縷西遷創業的艱苦歷程和輝煌成就,展示西遷精神激勵一代代知識分子奮勇前進的磅礴偉力。
交大西遷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供圖“近70年過去了,老一代西遷人大多已長眠于這片黃土地,但‘西遷精神’從未褪色,反而在傳承中愈發鮮活。”西安交大校史專家賈箭鳴表示,“走進這座博物館,我們不只是‘回到歷史’,更能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清晰地感知西遷精神,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來。”
據了解,開館至今,交大西遷博物館累計接待師生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107萬余人次,獲批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33個基地(教學點),被國家多部委選入“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路線”。
交大西遷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供圖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交大西遷博物館在展覽育人、創新宣教、科技賦能等方面深耕細作,積極發揮紅色陣地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至今我已經完成了近百場講解,不僅對西遷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從中汲取到了強大的力量。”學生講解員王雅舒告訴記者,“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接過的不僅是西遷人的故事,更是一份責任,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加強西遷精神在當今的感染力、傳播力、引領力?交大西遷博物館致力于推進豐富的“西遷紅色資源”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相融通,打造“場館里的思政課”+“云端思政課”多維度課堂教育矩陣,不斷增強“大思政課”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圖為西遷專列乘車證。西安交通大學供圖在交大西遷博物館,通過科技賦能,打造了西遷專列乘車證等AR講解和草棚大禮堂等VR體驗,推出“看得見的參觀,帶得走的講解”“掃碼聽,沉浸看”等項目,讓觀眾感受立體多維的西遷故事。
博物館不斷探索以技術之力激發教育活力,通過保護、展覽、研究、教育、服務五大場景的創新實踐,構建紅色資源“活化傳承”的全鏈條生態,以“技術賦能+精神鑄魂”的雙向融合,讓西遷精神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創新模式在紅色文博陣地發揮思政育人的積極作用。
回望西遷初心,展望時代新程,交大西遷博物館將傳承弘揚西遷精神,用紅色資源鑄魂育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我深刻感受到西遷精神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是具體的、可感知的,是一種能夠和我們自身價值觀產生共鳴的具體力量。”羅永睿表示,作為西遷精神的新傳人,希望能“接好棒”,傳承的同時,續寫西遷精神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