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10月22日電 題:觀眾成“群演” 湘劇《聶小倩》爆發年輕吸引力
作者 張雪盈
湘劇高腔的鑼鼓點聲響起,3D全息成像與可升降水霧景片立時顯現,有關“蘭若寺”的前世畫面浮現在觀眾眼前。
“這位帥哥白白胖胖,小倩你為什么不喜他?”舞臺燈光漸暗,“聶小倩”與姥姥翩然而至,借口中唱詞抽選觀眾互動。地道的湖南方言與詼諧橋段,引得觀眾哄笑一團。
8月23日,在湖南長沙湘江劇場上演的沉浸式新中式湘劇《聶小倩》。 張雪盈 攝這是湖南省湘劇院打造的沉浸式新中式湘劇《聶小倩》,改編自中國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該劇院副院長楊軍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希望能創作一種戲曲新范式,讓年輕觀眾感受傳統湘劇的魅力。
湘劇源于明代弋陽腔,后融合昆腔、皮黃與湖南民間音韻。表演注重程式與寫意結合,尤以“靠把”“花臉”等行當技藝精湛著稱,題材與時代命運緊密關聯。
20世紀30年代,羅裕庭、徐紹清等湘劇名角為抗日救亡公演義賣,改編《琵琶記》《白兔記》等湘劇劇本,形成《討學錢》《土橋之戰》十余個新劇,觀者無不捧茶佇立,淚落不覺。從高腔激越中,戲劇家田漢窺見了楚人倔強的生命力,評價湘劇演員“梨園自有寸凡丹”。
9月10日,青年演員劉詩宇(右)在江蘇蘇州出演湘劇經典劇目《拜月記·雙拜月》中蔣瑞蓮一角。 (受訪者供圖)600余年時光流轉,湘劇已積累千余個劇目:《琵琶記》趙五娘于亂世中獨自奉養公婆的孝義、《金印記》蘇秦身處逆境卻不墜青云之志的頑強,新編戲《李貞回鄉》里革命女性的鏗鏘步伐等,皆將湖湘人文精神凝于方寸之間。
《聶小倩》同樣表現根植于湖湘文化血脈的反叛與獨立。該戲劇構作編劇瞿菡介紹,通過對文本的現代化重構,聶小倩不再是被動等待拯救的弱女子,而是敢于反抗壓迫的新女性。
楊軍認為,作為地方劇種現代化轉型的一次嘗試,《聶小倩》并未拋棄傳統湘劇。在劇場中,演員的身段步法嚴格遵循湘劇程式,唱腔保留高腔特質,服飾紋樣延續傳統戲曲規制;觀眾圍繞“工”字形舞臺就座,既與演員距離更近,又暗合傳統戲曲“四面觀”的觀演關系。
“還是要用‘老功夫’演新劇,讓觀眾既感新意,又覺經典。”飾演聶小倩的“00后”演員劉詩宇也有同樣的思考。她將新編劇本中原有的下叉動作,改為傳統戲曲中的片腿轉身與水袖投擲,以保留湘劇古韻。
8月23日,在湖南長沙湘江劇場,觀眾圍繞“工”字形舞臺觀看《聶小倩》。 張雪盈 攝20世紀50年代,湘劇《拜月記》首登銀幕,憑借傳統唱腔與經典劇情成就戲曲電影代表作;當下,依托數字藝術與沉浸式演繹,新編湘劇《聶小倩》再度驚艷四方,一票難求。
演員唱念做打與有聲光電巧妙融合,給了湖北姑娘王雨柔如臨幻境的體驗。“這與我想象中一板一眼的湘劇完全不同,場面很炫酷,還很容易看懂。”觀劇完畢,她還購買了一份小劇場周邊,直呼被“種草”了。
購票數據顯示,《聶小倩》的30歲及以下觀眾占比超70%。面對源源不斷的年輕戲迷,楊軍透露,湘劇院正計劃新編《琵琶記》《拜月記》,“我們希望通過新編經典劇目,更直觀地傳遞湘劇精神內核,從而吸引民眾走近湘劇、愛上湘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