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臺州8月25日電(范宇斌 屠娟娟)“雙決”之年,中國千千萬萬個鄉村該有何種新姿態?
在浙江省臨海市小芝鎮包山村,碧藍的天空上,一行白鷺徐徐飛過。綠色的稻田邊,一排排米面泛著潔白的光澤。此般美如畫卷來之不易,在鄉村振興領路人,當了24年包山村黨支部書記包夢林的帶領下,該村實現了從負債累累到集體資產上千萬元的蝶變。
鄉村小康決定著全面小康的成色,在浙江,高質量發展鄉村經濟、建設花園式美麗鄉村、全面繁榮鄉村文化……種種探索,奮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越來越多的“窮村子”變身為了“綠富美”,村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發展有思路 修路第一步
如今的包山村道路四通八達,縱橫阡陌。可曾經卻因路太差,成為十里八鄉被笑話的對象。
彼時,包山村“出門就是泥,大坑連著小洞”。有村民把家里舍不得吃的雞蛋攢起來,放在三輪車里拿出去賣,結果沒騎到村口,雞蛋就全被顛碎了。
如何讓村子富起來,村民的日子好起來。包夢林決定先對村里的爛泥路下手。
從2003年起,他和村兩委開始帶領村民修路。歷時四年,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順序打通全村路網。修路需要錢,但當時的包山村不僅沒一分集體資產,甚至還倒欠十幾萬元外債。錢從哪里出?包夢林的選擇是集資。
說起當年修路的事情,村干部包分權歷歷在目。“那時候村民都不富裕,你讓他一家出兩百,很多人都不愿意的。我們村干部就帶頭,一人三五百先出,再一家一家去做工作。修路的時候,我們也是帶頭出工出力,人工錢能省一點是一點。”包分權說。
路通了,外面的人才愿意進來。包夢林還帶領村兩委梳理全村可用資源,出租山林、水庫、茶園……收益全部存入村集體資產賬戶。2008年,包山村集體資產終于由負變正。此后,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引企入村 村民就業不離家
老齡化、空心化是如今許多農村存在的共性問題。但在包山村,房前屋后到處停滿小轎車。
在一家木質工藝品企業,十幾年前,村里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將其引進落戶。通過不斷發展,眼下企業的長期用工人數為六七十人,相當一部分都是包山村民。石材加工、機械制造、汽車修理……像這樣的“小廠、作坊”,包山村一共有五六家。
包山村還陸續引進四家米面合作社。農戶只需頭天將需要加工米面的數量告訴合作社,合作社就會將做好的半成品送到農戶家中。完成晾曬等后續工作后,農戶可以自己賣,也可選擇讓合作社統一銷售,收入可觀且也穩定。
一家米面合作社負責人包敏超說:“合作社固定工人有二三十個,還有一百多家農戶在幫他們做米面晾曬等后續工作。少的一戶一天掙四五百,多的一天能掙七八百甚至上千元。僅米面加工一項,包山村民戶均增收可達15萬元。”
2019年,包山村按政策炸掉了兩座小土窯,如果復耕復墾,每塊地可拿到國家補助近五百萬元。留下現金還是留下工業用地的指標?最終,包山村決定將一塊地復墾,將近六百萬補償金充入集體資產。另一塊地則留下,用作工業用地指標。
在小芝鎮牽頭下,一家工藝品企業很快落戶包山。按最低招收60名工人,人均工資5萬元一年計算,只要不到2年時間,這500萬元就將以工資的方式進入包山村民的口袋。
“大家選我做書記,我就要有當家人的樣子。每一步路怎么走都要想清楚,還要知道當書記到底是為了什么。”包夢林說。
通過不斷的積累,目前,包山村已有近千萬元集體資產,越來越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細米面牽出大產業 攜手消薄共同富裕
村莊發展有兩條路,一條是水泥馬路,另一條是發展思路。
小芝山清水秀,歷來是臨海糧食主產區,米面加工更是當地村民的傳統手藝。
原先一家一戶自己做,自己賣,效率低,收入也不高。如今,包山村480戶,有將近400戶村民都加入了米面合作社。村民富裕的同時,合作社也在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我們線上做的也比較多。下一步,我想先發展國內電商,再往國外發展。”20多歲的包敏超是包山村一家米面合作社負責人,他談道,“我們與老百姓一榮俱榮,我們如果發展好了,老百姓的收益也就提高了。”
包山村細米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小芝鎮正計劃在包山區塊建立一個細米面產業園,以“先進”帶“后進”,讓包山和其他后進村組團發展。
小芝鎮黨委書記郭林安說:“我們計劃建一個細米面產業園,讓產業更規范,更符合環保要求。讓包山村的千萬集體資產作為大股東入股產業園,讓千萬資產發揮出更大效益。并結合其它‘后進村’‘薄弱村’移民資金、扶貧項目,讓更多的村參與到這個項目來,壯大集體經濟。”
今年是村兩委換屆年,包夢林希望新的班子能帶領包山在小康路上越走越遠。“產業興、村莊美、村民富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包夢林的心愿亦是中國成千上萬個鄉村最質樸的愿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