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高墻、壁壘重重。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之時,不是每個國家都愿意繼續“牽手”。
10月31日,在韓國慶州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的選擇很清楚:要拉手,不能松手。
韓國慶州街頭,APEC氛圍濃。拉手,才不容易摔跤。
當下,不少國家開始重新審視全球化,用“脫鉤”“去風險”來包裝實質上的設限和排他。一旦市場被人為割裂,供應鏈不穩、投資成本上升,首當其沖損害的就是亞太各經濟體自身的利益。
中國選擇的是另一個方向:繼續把路修通,把規則打通,把人心拉近。
在拉丁美洲,錢凱港高效疏通大洋兩岸貨物;與越南一道,中國推動編制跨境物流服務標準體系框架,降低了企業近30%的運營成本;在東南亞,“東盟簽證”加速落地,讓民眾更便捷地感受彼此的文化和生活,越走越親。
越是復雜的時候,越需要相互搭把手,防止摔了跟頭。
以實際行動推進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中國為亞太合作把握穩定航向。
拉手,才能防止有人“掉隊”。
亞太的成功,從來不是靠誰跑得快,而是大家一同拉著往前走,以開放包容、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的方式緊密相連。
APEC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強制,而是自主自愿、協商一致。這種松緊有度的合作,讓區域內國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節奏,但又不至于各自為戰。
“APEC采取自主自愿和協商一致的合作方式,會議形式也是‘非正式’,這種設計本質上是一種‘軟性區域主義’,充分保留了成員經濟體的主權彈性與行動自由,降低了參與門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新興經濟體研究室副主任李天國表示。
在亞太地緣張力持續上升的當下,這種模式確保了組織本身的存續與議題的持續孵化。
李天國表示,中國從早期被動接受規則轉向積極制定規則,通過國內治理試驗先行,再以APEC為平臺輸出,將自貿區經驗、數字經濟框架、綠色供應鏈理念逐步轉化為亞太區域共識。
想要走得遠,就要不斷搭橋鋪路,尋找方向。中國,就是在做這些事。
拉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技術變革帶來的不僅僅是利好,也可能帶來新的不平等。如果誰把控了標準、誰先豎起壁壘,那市場就會分裂,發展也會傾斜。
中國選擇的是共建共治。
從搭建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網絡、綠色供應鏈網絡,到打造智慧海關、破除綠色壁壘,中國在推動的是規則協同、數據互認和基礎設施互通,降低進入門檻,也減少發展差距。
以目前已進入聯調聯試階段的中越友誼關—友誼貨運通道智慧口岸為例,其計劃實現“三減一降一提升”目標,將明顯提升口岸效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斯里蘭卡衛報》看到,中國在瀾湄區域實現的電網互聯,不但為地區帶來了更多綠色能源,還增強了能源安全,縮減了跨境碳足跡。
同時,這些行動提升了地區發展的包容性。李天國指出,中國以基礎設施與數字橋梁降低交易成本、彌合發展鴻溝,促進發展中國家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為亞太地區持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亞太經濟體以水相連,以合作相依,越是風高浪急,越不能“松手”。
潮起潮落,各方唯有牽起手來,匯聚彼此的力量,才能托起新的航程。而中國,始終沒有松開過。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