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杜燕飛)產品碳足跡認證是指對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內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量化評估和第三方驗證的過程。中電聯日前正式發布了首批51項電力裝備產品碳足跡認證證書,涵蓋輸電桿塔、互感器、導地線等輸電基礎裝備。
“這一成果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電力裝備在綠色低碳管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為產業鏈全環節碳足跡可視化、可管理、可優化奠定了基礎。”中電聯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2022年以來,我國持續出臺政策推動建立統一規范的碳足跡管理體系。《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和“推行碳標簽制度”。
2025年初,國家認監委發布《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實施通則(試行)》,明確了產品碳足跡認證的基本原則、核算規則、認證流程和標識使用要求,確保數據質量和結果可比性。
業內人士表示,在電力裝備制造與使用環節推行碳足跡管理,可為企業提供全鏈條碳排數據,助力識別高碳環節,針對電力裝備生命周期長、上下游關聯度高的特點,推動工藝優化、能源替代和材料創新以降低產品碳強度。同時,它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核心工具,可推動供應商開展碳管理、披露碳數據,提升供應鏈碳透明度,帶動產業鏈中小企業融入綠色低碳轉型,構建協同降碳生態。
中電聯表示,產品碳足跡認證讓電力裝備擁有“綠色身份證”,有助于拓展海外市場,提升電力企業綠色競爭力,也為參與國內綠電交易、獲取綠色金融支持提供了依據。
上述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認監委公布的首批26家碳足跡標識認證機構之一,下一步中電聯認證中心將認證擴展至智能電表、儲能設備、新能源并網控制裝置等新型電力系統關鍵產品,實現碳管理在發、輸、配、用各環節全覆蓋。同時,依托“電力行業產品碳足跡與環境產品聲明(EPD)平臺”,進一步與國家碳足跡數據庫、電力行業能耗與碳排數據平臺實現互聯,提升數據實時性和代表性,探索采用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強化數據可信共享與全鏈追溯。
“未來,碳足跡數據不僅用于綠色采購,還將作為企業綠色信用評價的重要指標,與綠色信貸、保險、債券等金融工具掛鉤,為低碳產品制造提供資金和政策傾斜,形成‘碳數據—碳金融—碳減排’的良性循環。”上述負責人說,要提升全行業碳核算與碳減排能力,形成覆蓋技術、標準、數據、人才的系統性低碳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