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現代化建設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這一時期民政事業發展成就。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5年來,兜底民生保障全面得到加強,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發展邁出新步伐,各項社會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社會治理創新發展,有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
兜底民生保障網更加密實
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中基礎性、兜底性制度安排,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民政部副部長胡海峰表示,“十四五”時期,面向困難群眾,我國基本建成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覆蓋對象已經從低保、特困人員向低保邊緣人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國困難群眾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實現了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十四五”時期,通過完善與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困難群眾的救助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目前,全國城鄉低保平均標準較2020年分別增長19.6%和21.3%。常態化保障低保對象達到3940萬人、特困人員482萬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同時,兒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覆蓋各類困境兒童的保障關愛體系已基本建成。集中養育孤兒、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較2020年分別增長26%、32%和31%。
我國還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分別惠及了1190萬人和1648萬人。“十四五”期間,“兩項補貼”全國平均標準分別提高了31.9%和22.5%,有效緩解了殘疾人生活和照護困難。
養老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達到79歲,比2020年提高了1.07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歲。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民政部副部長劉振國介紹,為了緩解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負擔,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面向全體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幫助失能老年人減輕照護支付的壓力,更好滿足失能老年人的照護剛需。
今年7月起,民政部率先在山東省等3個省份、遼寧省沈陽市等4個地市啟動試點,中央財政已下達第一批養老服務消費補貼補助資金11.6億元,支持試點地區實施補貼項目。
“十四五”時期,新的老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深入實施,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加速構建。截至去年底,全國養老機構和設施達到40.6萬個、床位799.3萬張,護理型床位占比從2020年的48%提高到65.7%。
如今,老年人在“老有所為”中實現“老有所樂”。民政部聯合有關部門印發《關于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 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優化完善老年人社會參與支持政策、保障措施和社會環境。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登記注冊的老年志愿者已經達到5358萬人,服務總時長16.4億小時,老年志愿服務的社會效益日益明顯。
專項社會服務滿足群眾所需
各項社會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改善。與人民群眾關系密切的紅白喜事,在過去的5年發生了不小變化。
我國已全面實施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從今年5月10日起,累計辦理“全國通辦”婚姻登記26.3萬對,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婚俗改革持續深化,文明健康婚俗風尚正加快形成。
而在殯葬服務方面,基本殯葬服務供給持續加大,有效補齊基層殯儀館“空白點”,建成3350個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萬個公益性公墓,惠民殯葬持續推進。
地名服務有深度更有溫度。目前,民政部網站已經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萬個,實現了有地要有名,有名要規范。同時,建立地名保護名錄制度,不隨意更改老地名,做好“千年古縣”“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6.8萬個地名納入保護范圍。
民政部副部長李常官介紹,民政部創新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打造“地名+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目前,已命名鄉村地名71萬條,設置地名標志62萬塊。鄉村地區“有地無名”“有名無標”的情況得到有效改善,方便了城鄉居民自駕出游、快遞進村、山貨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