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從蔚藍大海到霧靄山嵐,從廣袤平原到雪域高原,無數勞動者奮斗在能源保供一線,舍小家為大家,以堅守告白祖國和家人,以責任書寫家國情懷,守護萬家燈火,鐫刻出奮進中國的剪影。
井下微“光”守護萬家燈火
10月1日清晨6時30分,晉中盆地的霧氣裹著涼意漫在山坳里,山西省清徐縣小回溝煤業的井口亮著簇暖黃色的燈光。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科院小回溝項目部經理杜文輝蹲在井口邊,第3次擰亮安全帽上的礦燈。光束刺破薄霧落在地面,他指尖蹭過燈殼上的劃痕:“這燈去年國慶也陪咱們扛過鉆孔難題。”
身旁的技術經理賈恒義攥著卷邊角的施工圖紙,圖紙上密密麻麻標著紅圈,都是前期預判的煤層參數;年輕的技術員宋亞強背著新型封孔凝膠材料,手機揣在工裝內袋里,屏保還停留在半小時前和父母視頻的界面——母親反復叮囑“井下小心”。
工作人員在井下檢修瓦斯管路。受訪者供圖
隨著無軌膠輪車緩緩駛入井下,巷壁的風裹著煤塵與潮氣撲在臉上,鉆機的與風機的嗡鳴在巷壁間回蕩,交織成他們專屬的國慶“交響樂”。抵達2206主運掘進工作面,賈恒義握定向儀俯身測量,突然皺眉:“杜經理,傾角差了1.2 度。鉆孔見煤率比預判的低了23%。”
差1度,瓦斯抽采效率就可能降10%,必須調準。”杜文輝湊過去,礦燈劃出的兩束白光在黑暗里交疊,兩人蹲在鉆機旁翻查前三天的巖樣記錄反復比對,宋亞強則蹲在一旁整理封孔材料。等重新校準角度,鉆機啟動的轟鳴震得人耳膜發緊,杜文輝擦汗時才發現,賈恒義的工裝袖口沾滿了煤泥,卻把圖紙護得干干凈凈。
14時,鉆孔施工完成,賈恒義給管路接口拍了照,在填報告的“值守人員”一欄時,他的筆尖頓了頓,鄭重地簽下了三人的名字。
升井時夜幕初染,井口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遠處村莊燈光點點——那是他們守護的“燈火”。而小回溝井下的那束微“光”,像擰緊的螺絲釘,牢牢釘在能源安全的鏈條上——他們守著巷道,盯著數據,向祖國獻上了一份質樸又厚重的“安全禮”。
智能充電網助力海島文旅產業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廣東高速公路高峰時間單日車流或超1000萬車次,沿線場站充電補能需求旺盛。面對增長的旅游市場需求,南方電網廣東汕頭南澳供電局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電網升級改造。
被譽為“最美自駕精品路”的南澳環島公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標志清晰的充電站。南澳供電局完成海島46個村(社區)充電基礎設施“全島通”建設,南網充電樁達129支,形成了“10分鐘充電圈”。
南澳供電局“海島輕騎”黨員服務隊維護充電設施。蔡陳立攝
北回歸線廣場的超級充電站是粵東地區充電速度最快的站點,采用最新一代快充技術,可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是游客最佳選擇。“我每年假期都會來南澳島玩,今年發現充電更方便了。”從深圳自駕而來的新能源車主陳先生表示。
針對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南澳供電局部署電網智能巡檢系統,通過在線監測裝置、無人機自主巡檢和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對電網設備實時狀態感知和精準診斷。
“我們通過構建分支環網,使故障切除時間顯著縮短,線路可轉供率、自動化有效覆蓋率均達100%。”汕頭南澳供電局生產計劃部經理鄭瓊奕介紹說,優質電能為海島文旅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海上明月共此時
10月5日一大早,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山東分公司HG14海上光伏項目運維船已經離岸出發。船上,運檢班長周玉海緊盯著手中的設備巡檢表,眉頭微蹙。“國慶假期又逢中秋節,用電負荷會很高,咱們得把每個細節都檢查到位。”
“注意安全,系好安全繩!”隨著運維船靠近海上箱變平臺,周玉海第一個爬上平臺,回身接應隊友。
在離岸8公里的HG14項目現場,百萬塊光伏板整齊排列。周玉海帶領3名隊員,開始對箱變、匯流箱等關鍵設備進行逐一檢查。“箱變油溫57.5攝氏度,正常;油位計顯示正常,無滲漏跡象。”身旁的運檢員孫海洋則在巡檢記錄本上飛快地記錄著,筆跡工整,一絲不茍。
工作人員檢查箱變保護定值。受訪者供圖
海洋環境遠比陸地嚴酷。高鹽、高濕的空氣,如同無形的敵人,時刻侵蝕著精密的電力設備。
打開箱變柜門,一股淡淡的咸濕氣味撲面而來。主運檢員孫慶元熟練地拿出紅外測溫儀,設備的溫度準確地出現在儀器屏幕上。
“A相40.1攝氏度,B相39.9攝氏度,C相42攝氏度,溫差在允許范圍內。”他一邊報數,一邊仔細檢查柜門的橡膠密封條是否老化、開裂。作為設備健康的“診斷師”,他們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長年累月積累下的經驗與責任。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這兒的燈亮了,千家萬戶的燈才能更亮。”周玉海拍了拍身邊新員工劉通的肩膀,話語中滿是寬慰,“越是過節,越不能掉以輕心。”
夜深了,海面上只有航標燈和光伏平臺的警示燈在閃爍。遠處,東營市的萬家燈火璀璨如星。
毫厘間守護質量“基石”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當大家沉浸在節日團圓的氛圍時,海油工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里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該工作室領銜人劉海林,這位剛入選全國首批“大國工匠”的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技能專家,正帶領團隊攻堅“CTOD(裂紋尖端張開位移)試驗件焊接施工工藝標準化研究”項目,用堅守詮釋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責任擔當。
CTOD試驗是評價海洋平臺、海底管道等重大裝備焊接接頭抗脆斷能力的核心手段,其試驗件的焊接質量直接關系到海洋工程裝備結構安全評估的準確性。長期以來,行業缺乏統一的高標準規范,劉海林和團隊放棄休假,就是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工作中的劉海林(右二)和他的團隊成員。受訪者供圖
“節假日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作業現場,劉海林仔細核對焊材烘烤記錄,指導年輕技師調整焊接角度,“試驗件焊接容不得半點偏差,這關系到千萬噸級海洋平臺的結構安全,是質量評估的基石。我們主動突破工藝瓶頸,就是在為海洋工程注入更強的生命力。”
在項目現場,劉海林手把手教年輕焊工控制預制裂紋區域的焊接參數。“這里焊道順序不能亂,層間溫度必須穩定在20攝氏度以內,任何隨意改動都會改變材料晶粒結構,影響CTOD數據真實性。”他說。
“劉海林大師對工藝紀律的敬畏、對數據真實性的堅守,這種在毫厘間守護質量的精神,讓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參與該項目的實習生米冉說。
“一套科學、嚴謹、可復現的焊接工藝標準,不僅能獲得可靠的CTOD試驗數據,更能保障海上平臺、海底管道等重大裝備的結構安全,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劉海林笑著說,“想到這些,再苦再累都值了。”
“世界屋脊”鉆探人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中國石油西部鉆探青海鉆井公司XD50301鉆井隊平臺經理楊志強和他的團隊依然堅守在鉆探現場。
工作10年來,他扎根雪域高原,苦練技能,逐步從初出茅廬的青澀小伙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老鉆井”、經驗豐富的工程師。
工作中的楊志強。受訪者供圖
早在2017年,青海鉆井公司70161鉆井隊承鉆獅58井,作為工程師的楊志強隨隊挺進英雄嶺。鉆井過程中突發井控險情,在海拔3400米的雪域高原、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天氣里,他冒著強烈氣流沖擊等作業風險,與隊友們歷時10天,打贏了這場“井控遭遇戰”。
險情過后,楊志強復盤總結,提煉出“三確認”“三到位”“三管控”的井控管理經驗。憑借這些管理經驗,他帶領團隊安全高效完成了獅58-1井、獅61井等重點井施工任務。
此后,楊志強輾轉扎哈泉、澀北、獅子溝、切克里克等作業區域,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速提效模式,刷新了扎哈泉區塊的作業速度,保障了老油田“壓艙石”項目的提速攻堅,創造了區塊機速最快、鉆井周期最短等多項紀錄,保障國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