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孫陽)在工業智能化全面提速的浪潮下,具身智能技術正加快從“舞臺上動起來”向“工廠里用起來”轉變。今年以來,工信部明確部署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的全流程、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智能升級,加快下一步超級智能終端的產業化、商業化進程。
作為制造業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工序之一,近年來,工業質檢從過去的“人工目測”實現了AOI(自動光學檢測)批量應用,推動了制造業在精度和效率上的跨越。與此同時,也開始面臨場景碎片化、個性化與設備導入周期的矛盾。
舉例來看,2024年,國內新上市手機型號超400款,制造周期的縮短,促使換型頻率加快。一套AOI設備的導入周期往往長達三到六個月,節奏錯配影響了企業的反應速度。在工業檢測“最后一公里”,人工復檢和補檢依然不可或缺,行業長期處于效率與靈活性的拉扯中。
“如果把制造業比作一條奔騰的河流,質檢就像是守在下游的閘口,任何瑕疵都必須在這里被攔下。”近日,中科慧遠發布了首款工業具身質檢機器人——「CASIVIBOT」,在中科慧遠總經理張武杰看來,工業質檢的未來,不僅是算法和硬件的較量,更是如何讓機器真正理解并模仿人類經驗,走向“像人一樣觀察、像人一樣操作”的具身智能。
行業分析認為,補齊當前AOI設備的短板,可以利用具身智能技術的“手眼協同”模式,打造行業新范式,使工業質檢既能適應復雜多變場景,又能兼具導入效率;既有統一確定的形態,又具備持續學習和升級能力。
“我們認為,新的范式應該具備兩個特征:一是個體的擬人化,包括‘場景可達、產品可達’的形態擬人、‘快速部署’的學習擬人、‘人機匹配’的識別擬人;二是群體的彈性部署,比如云端控制和集群訓練。”張武杰表示。
張武杰介紹,在核心技術體系層面,通過模仿有經驗的質檢員操作,記錄在質檢操作時的動作路徑與姿態細節,做到人機一致,并將這些經驗沉淀為可復用的知識圖譜。
同時,讓機器人擁有“理解”的能力至關重要。通過引入視覺與語言雙模態大模型,將圖像識別與語義表達結合,使機器人不僅能看到瑕疵,還能理解其成因。
長期以來,質檢被視為生產鏈條上的一道工序,是成本中心。業內認為,具身智能的引入,使質檢逐漸演變為智能協作的生態環節。企業不再需要為一次性投資承擔高額成本,而是可以通過機器人即服務的模式,根據需求彈性擴展檢測能力。
張武杰認為,AOI與機器人并非替代關系,而是協同共生。“當二者結合時,形成的是效率與精度雙重提升的體系:前段由AOI完成大規模篩查,后段由機器人完成復雜補檢,此外,通過機器人不斷學習還可反哺AOI算法庫,推動整體能力進化。”張武杰表示。
當前,工業制造的智能化變革,已成為企業降本增效和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從3C電子到新能源汽車,從半導體到傳統家居,我國場景的多樣性和規模化的體系優勢,為創新型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張武杰認為:“我們有責任在這個領域走在前列,把中國制造的靈活性和速度優勢,轉化為智能化升級的引領力。”